【明報專訊】說到香港人最愛的星馬泰美食,又怎少得海南雞飯?尤其在炎熱的夏天,咬一口皮爽肉滑的白切雞,蘸上冶味的辣椒醬或黑豉油,再配一碗油香四溢、粒粒分明的油飯,瞬間令人胃口大開!最近,新加坡的海南雞飯名店登陸香港,標榜跟足新加坡本店做法,從浸雞、煮飯到其他小菜都力求100%還原當地風味!
記者早年遊歷新加坡,當地朋友帶路到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品嘗亞合肉骨茶和文東記這兩家必吃名店。文東記的海南雞飯赫赫有名,雞皮脆肉嫩滑,三色醬汁誘人,油飯香味撲鼻,令人一試難忘。如今,文東記終於登陸香港,在銅鑼灣開店,讓大家不用飛到新加坡也可品嘗當地招牌美食。
「海南雞」是海南白切雞(新加坡人稱為白斬雞)的簡稱,源於海南島的文昌雞飯。根據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載,相傳第一個在新加坡賣海南雞和雞飯的人是海南島人王義元。海南島盛產文昌雞,而他從小習得養雞及煮雞的技術,1930年代南下新加坡謀生,挑着竹籮賣白切雞和雞飯,後來在不同咖啡店擺檔賣雞飯。其後王義元的伙計莫履瑞於1950年代開設瑞記餐室,其雞飯被媒體報道而爆紅,由於莫履瑞也是來自海南,瑞記雞飯被廣稱為海南雞飯,吸引許多人爭相仿效,自此海南雞飯遍地開花。時至今日,海南雞飯已發展成新加坡代表美食,而文東記的白切雞和雞飯最為當地人及遊客熟悉。
文東記創辦人程文華,發迹經歷與王義元有點相似。1979年,程文華在牛車水開設路邊攤賣雞飯,其皮爽肉滑的白切雞大受歡迎,終於在1983年在馬里士他路開設首家文東記餐廳,一直由家族經營,主打白切雞、雞飯、魚頭和炸豆腐,吸引無數食家和名人慕名而來,包括「天王」劉德華。隨着名氣愈來愈大,文東記陸續在新加坡及海外開設分店,今年3月底落戶香港,選址銅鑼灣著名食街登龍街。
菜式做法跟足新加坡店
有別新加坡馬里士他路店那種酒家風格,香港店空間頗為細小,裝修較簡約,燈光卻更明亮。香港店負責人Bryan Wong曾引入台灣無老鍋,今次再帶來文東記,他說:「希望將不同地區最著名的美食帶來香港。說到新加坡雞飯,當然是龍頭的文東記!」為了還原地道風格,店家下了不少苦功,香港店所有菜式做法都嚴謹地跟從新加坡店,連飯勺、飯碗、八角形碟也是從當地文東記訂製。行政總廚蔡志豪更親赴新加坡文東記多間分店學習,每次逗留約1個月。香港店開業前更派出經理和其他職員前往新加坡受訓,當地亦派員來港協助開業,務求每個細節都還原新加坡的風味。
滋味關鍵浸雞湯 油飯粒粒分明
「新加坡的海南雞多為同一款冰鮮雞,各家店舖的雞味相近,所以(大家)鬥雞飯和醬汁。」擁有40多年烹調經驗的蔡志豪分享,香港雞款選擇多,文東記團隊也親自來港一同試雞,最終選用皮薄肉滑的文昌雞,每隻約1.5至1.8公斤重。他指坊間做海南雞的方法不外乎浸雞再過「冷河」,但關鍵在於把雞浸於什麼的水或湯之中。「有些店浸沸水,文東記就一定浸純雞湯,(雞湯)用雞腳和雞殼熬煮3至4小時。」先將雞洗淨並開膛,放進沸雞湯中快速浸5至6次,轉文火,將雞浸泡於湯中約35分鐘至熟透,然後冲冰水過冷河。蔡志豪依照總店的斬雞方法斬件去骨,每件雞均斬得工整,並能重塑雞形,最後淋上特製「雞飯生抽」提味。油飯方面以葱、薑、蒜和雞脂肪煉成雞油,爆香老薑蓉、香茅蓉及斑蘭葉,然後與「金龍魚」牌泰國香米同煲煮,煮出粒粒分明的油飯。至於由黑甜醬、薑蓉、特色辣醬組成的三色醬汁,由於工序繁複,為保持水準,全由新加坡文東記直送到店。
記者一嘗,雞皮爽彈,雞肉保持濕潤鮮香,相對三黃雞,文昌雞肉質更為細膩,雞味清雅;油飯粒粒分明,香而不膩,的確能還原新加坡風味。而店中白切雞最受歡迎,現時平日平均售出50隻以上。
脆皮豆腐滑嫩 薏米水帶斑蘭香
文東記除了白切雞,小菜同樣豐富,Bryan指香港店規模較小,故從多間店舖的人氣菜式精選多款合港人口味的小菜。必吃招牌脆皮豆腐,以新加坡炸粉沾滿滑豆腐油炸,炸衣薄脆,內裏滑嫩;五香蝦棗也大受歡迎,將蝦肉粗粒、豬肉、馬蹄粗粒及五香粉等拌勻,以腐皮捲起,先蒸後炸,味道濃郁。咕嚕肉保留文東記醬汁的特色,酸甜味更為突出。京都排骨王選用豬扒,將豬扒拍鬆,再用文東記醬汁醃製,還原元祖風味。而在炎炎夏日中,金銀蛋莧菜或涼瓜黃豆燉豬脊骨湯則特別受歡迎,前者先把所有材料分開烹調,上碟後,再加入雞湯,故湯汁不會變成混濁的灰色;後者的燉湯燉足3小時,清甜香濃。飲品方面,推薦文東記招牌斑蘭薏米水,以荷蘭薏米與斑蘭葉一起煲,散發淡淡斑蘭香。而午市期間,香港店因應市場,推出白切雞油飯午市套餐,每客售價$88,更抵食!
文東記(香港店)
地址:銅鑼灣登龍街18號V POINT地下G4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