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包裝闖新天 Hip-hop舞獅 武館與潮流過招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28日

【明報專訊】武館昔日給人很老式很傳統的印象,也帶有濃厚的江湖味道。但隨着時代轉變,武館的經營方式早已轉變不少,教授功夫之外,舞獅表演已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其實,武館的變革從未停下。今天,為了回應社會的新要求,有武館扭盡六壬,改變形象之餘,又設計新舞獅方式吸客;也有致力改革訓練課程,甚至推廣成學校課外活動,希望吸納更多新血;甚至有武館由線下走到線上,實行多媒體推廣,務求在新時代中打出一片天。

大時大節見到的舞獅隊伍中,常見有夏家的旗號。夏家武館「柔功門」在1920年代初成立,63歲的夏德建、39歲的夏敬文,兩父子分別是第三及四代的負責人。夏德建的祖父夏漢雄是門派創辦人,早期在內地農村教授拳藝和獅藝,1949年後來港,和第二代傳人兒子夏國璋設館推廣功夫和獅藝。

各門派都有各自的獨門秘技,但打鬥時招式千變萬化,最重要是隨機應變。夏德建表示,不止比武時要見招拆招,辦武館亦要隨時代而不斷改變營運模式。

重視青訓 為學徒謀出路

夏德建指1950、60年代本港武風盛,很多人習武,目的多是自衛和強身健體,當時流行「踢館」的跨門派武藝切磋。自1970年代興起公開的功夫擂台後,有武館便變招,教授佩戴拳套的搏擊技巧。到1980年代初功夫擂台式微,武館的熱鬧場面不復再。適逢當時有大量外商來港投資,開設大量商舖和百貨公司,武館便趁機把重心業務轉移至商業舞獅表演。夏德建說1980年代興起新派武術套路,內地舉辦大量全國比賽,他自己也乘風考入香港武術隊,做了一段日子的運動員。

夏德建說祖父夏漢雄思想開放,常參考不同家派的獅藝技術。武館多年來不斷改革創新,1980至90年代開創「南獅北舞」,即引入北獅的靈活步法和飛躍跳樁技法。「曾有常觀看我們舞獅的客人問,你們還有什麼新意呢?」後來,兒子敬文更首創「Hip Hop Lion Dance」,以節拍強勁的背景音樂取代傳統鑼鼓。此外,武館要生存需不斷吸納新血。夏德建憶述由父親開始武館已重視青訓,並為學員提供多元化出路,除了栽培年輕人做教練,亦會協助他們入港隊做運動員,並帶領各人在社區表演。

提升形象專業化 一洗江湖味

夏德建說早期的武館江湖味濃,舞獅表演採用「賣武」形式,例如會安排大貨車接載學員往表演現場,沿途在車尾貨斗打鑼打鼓助威。為改變形象,提升武館和舞獅的社會地位,他加強了團隊的包裝,包括為學員提供整齊制服,並改用客貨van接載。隨着舞獅專業化,社會的接受程度大大提升,除向商企員工提供興趣訓練班之外,更到學校開辦舞獅課程,讓學生親身體驗中國文化。「我們試過和天主教小學合作,有神父願意替獅子點睛!」

分析體型能力 配對合適拍檔

夏德建表示,傳統武館教學一般沒有嚴謹的系統,師傅喜歡教什麼學員便學什麼,大家都不知自己掌握多少技術。因此,夏敬文花了不少時間研究課程結構,設計了由淺入深的階梯課程。他指傳統以來初學者會先練馬步等基本功,未必有機會馬上學舞獅。但為提升學員的興趣,也會向學員介紹一下舞獅的知識。「有些人純粹想學獅藝,但也要安排他們接觸功夫。」事實上,舞獅要在2米高的木樁上跳躍,需有穩陣馬步和功夫底子才應付得來。另外,學員也會學習鑼鼓等樂器。

同時,夏敬文會細心分析學員的體型和能力,悉心配對舞獅拍檔。「因為高矮肥瘦不同的人,跳躍力、爆炸力不同,不同配搭可擦出火花。」很多人以為大隻的人適合舞獅尾,可較輕鬆地把矮小的舞獅頭者舉起。他說新式的舞法沒此限制,例如高大的人舞獅頭,容易保持獅頭重心穩定,舞獅尾的矮小拍檔可抓着他的腰,然後雙腳跳起,做出更多元化的動作。

推廣兒童學武 武館像託兒所熱鬧

夏敬文補充,目前課程已推廣至4至8歲的兒童,他笑說現在武館像託兒所般熱鬧。「我們武館在1980年代於油麻地舊樓的數百呎地方已不足應用,所以後來在火炭的工廈開設分館。」他解釋工廈樓底高,有更多空間擺放獅頭、兵器等物資,更方便練習跳樁等技法。

隨時代轉變,舞獅匯演的安排也有變化。夏德建說,以往每當有不同門派參加舞獅匯演時,偶然也會有摩擦。「不同武館的獅子相遇時,傳統上會安排獅子頭對頭互相鞠躬以表友好。但初學者或不懂禮儀,誤將獅頭高高舉起,此舉其實有挑釁的意味,有可能引發衝突。」不過今時今日,夏敬文說很多商業演出都由公關公司安排出場次序,每隊表演完後要立即清場,基本上不會有衝突。

文:呂瑋宗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旅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