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珍藏展 新春黃金盛宴 賞失傳工藝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02日

【明報專訊】過年時,不少人也會在攢盒中放幾塊金幣朱古力,又或在家中放置黃金擺設,取其「黃金滿屋」好意頭。當經濟環境不穩時,大家又會選擇買金保值。無論在不同國家及地區,黃金也受到大家追捧,為什麼黃金會成為跨文化的寶物?預計在農曆新年後開放的「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正好讓大家了解黃金背後的文化背景,仔細欣賞黃金工藝。

歷年的考古發現顯示,人類早於公元前5000年已懂得開採黃金。無論是西方抑或亞洲古文明,均對黃金趨之若鶩。其璀璨外表,成為不少裝飾或禮祭器物的材料。夢蝶軒藏品收藏家盧茵茵指出,中國地區並非一開始便崇尚黃金。「相對美索不達米亞與古埃及,中國地區的史前文化尚玉,夏商周三代則尚青銅。」中國黃金製品的出現要到距今約4000至3000年前的青銅時代,相當於夏時期。「當時的黃金製品首見於西北方如甘肅、新疆一帶,中原地區較少,且多為小件如耳環指環等,使用不算普遍。」黃金文化,可以說是由歐亞草原、蒙古及喜瑪拉雅地區漸漸傳入中國。

古老錘鏨法 製成精巧立體造型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西部地區文明開始開採沉積於河流中的黃金,但古代中原地區在開採金礦和冶金方面並無重大突破,大部分當時流通的黃金器物來自西方,藉由「絲綢之路」傳至中國,而金工技術亦因此逐漸發展成熟,包括錘鍱與鏨刻、鑄造、金絲與纍絲、珠化工藝。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與夢蝶軒合作舉辦的「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便按照這4種工藝,梳理金飾背後的技藝和文化。

每件展品也金碧輝煌,「金飾除了展示工藝,也顯示不同文化」,盧茵茵說。錘鍱與鏨刻是歷史最悠久的金屬加工工藝。錘即錘打,鍱是將金屬錘打成薄片的意思,商及西周時期的金器大多是直接錘製而成;金器錘鍱成形後加刻紋飾,即鏨刻。錘鍱與鏨刻組合起來的錘鏨法,可製成精巧的立體造型。

展品中一件以裝飾動物紋樣的金器,金冠冠沿前高後低,通過4道金帶與枕形的冠頂相連。「很多人會留意造工更細緻的黃金製品,但早期的金器其實同樣有趣。細心看會發現金冠前部正中為一長角羊頭,以此為中心兩邊的紋飾對稱展開,依次為鷹、蛇、鹿、虎。冠頂飾有4隻臥鹿紋類。此動物紋金冠來自公元前4至3世紀,這種冠飾是匈奴貴族身分的象徵,配合織物佩戴。」

縫綴金片成狼紋頸圈

她另一件推介的藏品是狼紋金頸圈,頸圈並沒有以金條作為骨幹,而是將一塊塊錘鍱成凸起圓泡紋的金片對折剪開後扭彎,再以金線將對折處縫合,將金片當作織物或皮革處理。「從正面可以看到整齊的走線,背面則見到糾纏的針腳。草原地區經常縫製皮革,但縫綴金片卻少見。中央的狼牌飾並非連為一體,穿脫時可輕輕拉開。頸圈後方幼窄的地方有一金塊加固,證明頸圈曾在日常穿脫,對這部分的金屬造成勞損。我們用X光拍攝頸圈,觀察到在金片下,還有一塊更小的金片包裹在原有的凸泡上,有反覆修補的痕迹,也是頸圈曾長久使用的證明。」正中對向的狼牌飾是用兩片錘鍱成形的金片合成,然後套入項圈兩端,再用金線縫固。盧茵茵解釋,狼牌飾是公元前4至3世紀在西北草原文化常見的紋飾,凸泡紋則是歐亞大草原的流行圖飾。

「這兩件金器同樣來自西域游牧民族,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金製品則相對細小,因為當時黃金仍未流行,而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設計取向。」以商周時期為例,北方以製作冠飾、頸飾、耳飾、簪、腰帶及劍鞘等為主,多為錘鍱,模製成形。在中原、長江流域至西南地區,黃金多被加工成金箔、金片和金絲,以包、貼、嵌、鎏金等方式作為玉、青銅、銀、木器等的表面附飾。東周時代多使用鑄造法製作小型金器,將金屬加熱成液態後倒入預先製好的模具中,待其冷卻凝固成器,鑄造法在當時非常普及,相信是受到當時青銅製造業的工藝傳統影響。盧茵茵說:「黃金的延展性高,展出的作品雖然有些大如頭冠,或細如戒指,但重量可能相差無幾。」

秦漢以後,原本多見於北方的纍絲、珠化工藝慢慢在中原流傳,漢朝女性喜歡將金珠、玻璃珠、金鑄小動物等飾品穿連成頸鏈,至唐代金器或金飾銀器極盛,成為貴族日常衣飾及飲食和宗教器具,後來的朝代亦沿襲。「在唐代或之前的金器,常有點異域民族風情(受外族的金飾文化影響),到唐朝以後金器造型才變得漢化,例如宋代以後流行纍絲技法,多龍鳳、花鳥裝飾。」另外在唐朝之前,漢人甚少佩戴耳環,可能是受契丹影響,宋代女性才開始穿耳帶環。

珠化技術打造0.05毫米金珠

金絲法是借由黃金的延展性能而製成絲狀,其中的扭絲法將長金條捲扭,讓它自然盤繞出圓柱體。金絲製成後,又演化出各種裝飾技法,纍絲是其中最重要一種。纍絲是指將金絲掐揑出各種形狀,堆纍成平面或立體的造型後焊接固定。珠化則是指將金屬製成細珠,並焊接在器物上。製珠時會利用液態黃金的表面張力讓其自然成珠的原理,通過潑珠法、吸珠法等製成珠狀,再焊接在其他黃金表面。

一枚12至14世紀製成的花卉瓜果紋金簪上,便可以看到此兩種技法,金簪上以多條金絲勾勒成花卉圖案,邊緣再以金珠緄邊。另一枚明代製作的蝙蝠趕珠龍金束髻冠同樣以纍絲製成,頂部呈半球形,有6道樑,底部呈扁平的圓領,後部為雙立翼環形飾。頂部和底部以金片相連,並飾以金片和金絲製成的蝙蝠和蓮花形飾。髻罩鏨刻連珠和卷雲紋,底部雙翼用金絲編成,並綴以金珠。

「不同的黃金工藝一直發展和流傳,但其中的珠化技術卻已經失傳。部分展品上那些直徑只有0.05毫米的金珠,今時今日我們都做不到。」盧茵茵說。趁農曆新年後欣賞這些展品,除了能沾沾旺氣,也讓人讚歎前人智慧。

■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

地址: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

九龍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8號

K11 MUSEA 510A室

費用:免費入場

查詢:bit.ly/2MDO34X

註:展覽參照康文署轄下博物館的展覽安排,展期及開放時間可留意官方網站更新。場內提供免費導賞團時段,備粵語、英語及普通話選擇,可在網上預先登記

文:張曉冬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黃金飾物 黃金工藝 展覽 藝術 黃金 好去處 每日明報-旅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