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逛書店之餘,我們也請各位書店中人,從藏書中挑出一本與香港相關的書,讓我們一邊遊覽香港,一邊閱讀香港。
'Kwang Tung Wah'
Cantonese by Radio, elementary
作者:Sidney Lau
「英治時期,電台會播放教導廣東話的環節,坊間亦有相關書籍出版。可見以往英國人來港,十分重視廣東話這門本地語言,印證以往較共融的社會文化。」——伯店負責人阿寶
《沉默鋼琴》
作者:楊東龍
「楊的魔幻寫實風格細緻而實在,他把現實不可能共存的空間並置,像是角落有扇小門,或地板有樓梯往下,引人好奇張望,畫中物卻非天馬行空、變形的物件,而是生活化的,如自拍的人、水壺、招牌。如此魔幻地重構生活場景,讓想像力飛翔,猶如給生活唞氣位,能滋養人們捱過很多事情。」——見山書店店長豆
《香江風月》
作者:鄭寶鴻
「西環現時新樓拔地而起,旁邊有街市、小店,難以想像以往這兒是妓寨集中地。此書從妓寨本來集中在中環和灣仔談起,至西環一帶在1900年代填平後,妓寨應政府之令遷往西環,成立檔次較高的風月區。電影《胭脂扣》設定的地方也是這兒。」——精神書局負責人Sam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
作者:黎雋維、陳彥蓓、袁偉然
「書中介紹了25幢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探討的除了美感,還有背後反映的社會狀况。以九龍麵粉廠為例,建廠時麵粉廠旁靠海邊,圓筒形設計正正方便廠方直接從海船吸入麵粉。很多人知道建築物存在,但不知道設計因由,這本書發掘了更多看建築的有趣面向。」——蜂鳥書屋負責人Yan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