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山寺療癒身心 「小京都」浸森林浴 安然回「家」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05日

【明報專訊】城市中的急促步伐、惱人瑣事、肆虐疫情,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何不給自己半天假期,遠離繁囂,投入洗滌身心的森林浴,在翠綠山林環抱下,回歸身體、內心、自我——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屬於漢傳佛教寺院的慈山寺,因其建築設計被譽為「香港小京都」,吸引大批遊人報名參觀,當「慈森‧山林療癒」活動推出,更瞬間爆滿。八仙嶺下的森林浴,到底有何獨特魅力?

慈山寺推出的「山林療癒」,概念源於日本的「森林浴」活動。日本森林浴傾向強調利用森林內的芬多精(phytoncides,即植物排放的天然有機化合物),令人有淋浴的感覺,達到紓緩身心及養生效果。這活動後來由美國自然及森林治療嚮導及計劃協會(Association of Nature and Forest Therapy Guides and Programs)發展推廣,希望將此概念融入主流醫療系統內。

慈山寺則把森林浴概念融入禪修,讓「山林療癒」作為佛學門外漢了解佛法的入門「方便」,過程強調靜心,藉大自然散發的各種信息觀照自身。

不設預期 放空感受自然

八仙嶺山峰延綿不絕,借鑑盛唐建築風格的慈山寺依山而建,背山面海,予人清幽恬靜之感。霧起時,寺內高76米的觀音聖像彷彿與山林融為一體,圍繞聖像底下是一條長數百米的「正念徑」,正是山林療癒的起點。「正念徑」入口處豎立了一塊高半米的石,刻着「行深般若」,取自《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指藉由修行,透過深入實相證入空性廣大之境,通達至高的般若智慧。

「不要對這段路程有所預期,嘗試放空自己單純地感受這個地方。」慈山寺「山林療癒陪伴員」歐仲南(Charles)道。踏進500棵桃花樹的幽徑,抬頭可見不同品種的樹木,嗅到桉樹(尤加利樹)的花香味……五感對周遭所在的自然信息變得靈敏,「不妨慢慢地走,甚至停下來,吸一口氣,感受一下四周的空氣濕度、味道,究竟有什麼不同?」在小徑之中,嘗試放下城市的急促步伐,讓總是飄散在不同角落的思緒稍作休息。平時我們生活快得忘記風飄過掠過四周時的模樣,原來樹葉樹枝會起伏不定,此刻讓身體慢慢適應緩急有度的節奏,專注當下。

撫草抱樹 留意呼吸重拾自信

順着梯級,抵達如小花園般綠樹環抱的「祇陀園」,一邊是石板路,另一邊則是草地。Charles說:「找個你覺得舒適的位置,蹲下來,感受手觸碰小草的感覺,或嘗試用手背輕撫它。」試着把腳分別踏往左、右,感受平滑的石板路或濕滑的泥地,會發現「土地」給予足腳的感知差異原來可以如此大。徐徐地屈曲下肢,蹲下,伸手,一步一步,像踏入靜止的時空。張開手指,感受草葉擦過時搔癢的感覺,草葉上原來帶點濕潤感,輕輕撫摸才發覺它比想像中柔韌。耳邊傳來鳥鳴聲,Charles引導:「想像光從天空落下,融入身體,至頭顱、頸、背部,延至下身,回歸泥土,身體與自然融和。」

但外來擾攘,如蚊叮痕癢、腳痹等感受,令內心仍有雜念,意識處於歸位與飄走的狀態之間,他適時提醒:「嘗試放下雜音,把意識拉回自己的身心之內。」在留意自己的一呼一吸時,才驟然醒覺平常頭部至肩膀的肌肉如此繃緊,當身體逐漸回歸到最自然舒適的狀態時,呼吸前所未有地舒暢。

沿路往前走,樹木更顯茂盛,Charles說可以走近一點,放膽張開雙手環抱樹幹。抱着時心裏還是有點猶豫懼怕,怕蟲、怕鳥、怕被木刺,直至完全抱住樹幹,撫摸它凹凸不平的「皮膚」,雖然感覺粗糙卻像在擁抱人,人樹之間沒有空隙,如此自然,恍如不分彼此。《被科學蒙蔽》(Blinded by Science)書中指出,人在樹木面前,心律會變得平穩而紓緩,樹木會傳達穩定的感覺,讓我們慢慢拾回原本遺忘的自信或肯定,安心感覺油然而生,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繞行「正念徑」一圈約45分鐘,感覺卻無比地長,令人感受到與自然的連結密不可分。或許正因為開始時被提醒「不要有期待」,反而有種煥然一新之感。

學習把心「收」回來

和Charles坐在一堆粉色花旁,分享歷程的感覺。他說:「這正正是我們訂立『五感』主題的用意。對佛理門外漢來說,五感最容易嘗試到禪修的感覺,學習把心『收』回來。」領團無數,遇過2000多個參加者,有人對他無盡感激,譬如有太太因丈夫過身而情緒鬱結,最後藉山林療癒釋放壓抑的情緒;有參加者憶起童年往事,心有觸動;有人在過程中啜泣,透過淚水釋放生活壓力。「人與大自然是一體,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很多香港人在生活中沒有時間審視自己、家庭、人際或工作,但來到山林,有合適的空間,Charles鼓勵他們面對自己。

當然,也有人向他反映「好悶」,甚至「毫無感覺」,他笑說沒有因此失望,陪伴員只是「引導」的角色,參加者「失望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開始之初便有『期望』,對事物投放個人主觀意識。作為陪伴員,我不能賦予參加者平靜,而是他們要遵循自己的五感,讓『靜』浮現出來,性本自清靜」。與其說渴望做什麼,更應退後一步思考,該不去做什麼,讓身心回到最原始的狀態。「悶都是一種感覺,那可否單純感受悶?在什麼情况下我們會覺得悶?當你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便擁有我們所說的有所『覺察』,你可以選擇停留在這情緒,或選擇離開。」如他所言,悶可能是負面的情緒,但「悶」、「無感覺」何嘗不是一種感覺?正如有人喜歡下雨,亦有人討厭,但「下雨」本沒有正負之分,只差在從什麼角度觀看。

好正,好興奮,但之後呢?

適逢「正念徑」今年修葺完成,慈山寺便推出活動,沒想到反應極佳,「好大原因是大家無得去旅行」,Charles笑說。來山林療癒的人或者有不同原因和期望,來到之後會否解答到以下問題?「我是什麼?我的喜惡是什麼?我的情緒和感受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山林療癒是協助個人認識自己的過程,陪伴員的角色最重要是引導大家靜下來,給個人認識自己的空間及機會,「大家開始思考什麼對自己重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最適合自己等問題,才是最重要」,Charles說。

「物質有盡頭,花花世界走到最後,好正,好興奮,但之後呢?無論是近幾年社會動盪,還是人的空虛感……在物質非常富裕的年代,為何我們仍然充斥很多不開心?」他的一番話亦正好呼應記者心裏的問題:何謂快樂,如何尋找到幸福?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世界千變萬化,無常才是永恆。若持續抱有執念,期望與現實有所落差,失落與空虛便油然而生。體驗最後,Charles拿起不同色彩的葉作為總結,不論美麗的葉還是枯葉,好的、壞的回到大自然,一切也回歸泥土,生死循環,生生不息。

山林療癒之行完結,但人生旅途上迷失尋覓本是平常,尋找自我的路漫長,唯有認清心之所在,才能安然回「家」。

●慈山寺

地址:香港新界大埔普門路88號

開放時間:上午9:30至下午5:00

參學預約:bit.ly/3EvQlJ0

「慈森‧山林療癒」體驗(150分鐘)

備註:不定期舉行,需預先報名,有興趣者可留意慈山寺網頁(bit.ly/3GvT1bz)或面書(fb@tszshanmonastery)公布

文:尹青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