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廣州設計三年展 泥土布碎 感受人文溫度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29日

【明報專訊】參觀首屆「廣州設計三年展」前,記者沒想過幾片乾巴巴、佈滿雜草殘根的泥土,可以是國家重點美術館的展品。一般到設計展,我們或會預期看到平面、產品或時裝設計作品;這個設計展所指的「設計」,卻把生態、社區、語言文化也收入囊中。除了泥土,展品還有工人藝術、廣東話粗口,以及設計師和藝術家對人文設計的另類思考。

「天生天養公園」 顯自然意志

展場位於廣東美術館,3樓的幾片泥土,是近期從「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中取出。紀念園在2020年落成於深圳福田區紅樹林生態公園,由景觀設計公司「廣州土人」設計,是一個沒有人為栽種植物的植物公園。廣州土人首席設計師龐偉說,人不種,但「風會種,鳥會種,昆蟲會種」。

紀念園與廣州設計三年展的主題「有溫度的存在」互相呼應。總策展人王紹強與策展團隊,選出27個國家或地區近百設計師及藝術家的作品,強調設計與社會進步的關聯。廣州土人的紀念園作品,屬於展覽的第三個板塊「站在此時此地」,展品均為獨特的生態或資源升級再造設計。

龐偉說這個紀念園,是中國第一個將植物面貌還給自然意志的城市公園。原生土壤應是動態的,每天都在生長變化。方案出爐後,曾有反對指若沒有人為管理,外來惡性植物品種會奪取場地,逼死其他植物。但他認為慣常的公園建設做法,先把可見的植物剷除,再按喜好鋪滿設計師選擇的品種,才是真正可怕的情况,熱愛大自然的人類,不會在公園內看到自然。

外來種適應力強固然有生長優勢,但公園建成後半年,研究人員觀察到內裏的11屬、37種植物中,本土品種佔相當比例。在植物學大會完結後,深圳市政府決定把紀念園保留100年,成為開放給自然觀察機構、植物和生態愛好者,以及青少年觀察生態演替過程的平台。

設計師導航 游走「城中村」

同樣具實驗性質,讓美學不再主導設計的作品,還有SURE Design的「玉田村導視設計」。有見內地商業化蔓延,每個地方漸漸失去特色,創意總監張爍為深圳羅湖區城中村玉田村的轉型加入簡單卻關鍵的一步。

玉田村2017年開始從原本逼仄的樓房區域,活化成「網紅村」,但每棟樓的編號標識還未成形。快遞、外賣員送貨時,因為每棟樓沒有清晰的門牌號,住戶無法提供地址為他們導航,只能告訴他們在多少棟樓後左轉或右轉,再用樓下信箱或鐵門提示,十分混亂。張爍和團隊2018年為玉田村每棟樓設置燈箱,沒有多餘巧飾,僅用耐用便宜的材料,讓住戶也不覺得突兀,這套新標識成為了日常物件。他形容,設立街道編號燈箱,是為樓棟命名的過程,讓住戶方便溝通、描述居所的方位,建構居住尊嚴。他當然不可能把整條村搬到廣州展場,但參觀者可以在展場的模擬佈局,感受玉田村的新形態。

粵語得獎作 「缺字」會心微笑

美術館展場的1、2樓,是「築建的生命」和「關懷羈絆」主題展,展示有人文關懷的中外建築和裝置作品。頂樓則有「設計:生存.生活.生命」公共藝術主題展,其中跨媒介設計團隊another design的「講什麼——廣州語言觀察展」粵語文化策展回顧,塑膠板上的文字「搞_掂未」、「好_大隻」、「求_其」和「唔_得閒」,中間缺了什麼字?觀眾定必會心一笑。團隊把廣州人日常的粵語交談,轉化為藝術字體、菜牌和童年物件,在粵語已經不是當道語言的廣州,回顧市井生活中的「俗」。這個展品在2021年獲得Tokyo TDC Annual Awards獎項。除了粗口之外,俚語、急口令、童謠、疊詞也是他們探討的範疇。

窺探「世界製衣村」工人故事

建築師何志森和華南理工大學學生,則邀請廣州海珠區康樂村的製衣工人、保安、租客、村民、清潔工人和快遞員,為團隊製作200朵「碎布花」。康樂村有「世界製衣村」之稱,碎角布料是村中常見的廢料。學生以製作布花為契機,跟村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交換故事,也各自為受訪村民做一件事,報答他們的善意。

何志森希望透過這個公共活動,帶動村民關注周邊的生活空間,討論公共事務,最終建立歸屬感。有的學生能夠打開村民心扉,也有的被村民拒絕;不論交流成功還是被拒,他們都在過程中更了解村落的背景和人口組成。工人階層的需求少被社會看見,何志森就把受訪村民的照片一幅幅貼在展場;碎布花旁也有製作者的一句心底話。在觀眾以花為景打卡,或埋頭細看的時候,會發現有人祈求2024年順順利利,也有人提問世界會不會變好,這是疫情復常後,努力生活的人寫下的字迹。

有溫度的存在——廣州設計三年展2024

日期:即日至5月31日

時間:周二至日上午9:00至下午5:00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二沙島煙雨路38號

網址:pse.is/5qkmwr

文: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林曉慧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相關字詞﹕開眼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