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藝術盛會 沙迦雙年展關注流散與回憶

文章日期:2025年03月07日

【明報專訊】沙迦(Sharjah)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陌生,但對於藝術圈的人來說卻耳熟能詳。作為阿聯酋第三重鎮,沙迦有別於商業主導的迪拜,或是行政主導的阿布扎比,此城保留了古老的阿拉伯氣氛,反映在建築及人民生活中。沙迦王室成員熱中藝術,現任阿聯酋文化部長亦出至此家族;另一王室成員Sheikha Hoor Al Qasimi自2005年起,將沙迦雙年展定位成當代藝術盛事。

今屆沙迦雙年展在2月初開幕,以「to carry」為主題,意指一些能被帶走、跟隨着我們的東西,特別應用在流散者的語境中。主題回應當代社會中,不同族群因政局、經濟及社會因素而離開原生地,遷到其他地方尋找理想生活。除了物件及生活必需品之外,還有什麼東西會跟隨着我們呢?那可能是一些習俗、價值觀、對家鄉的回憶、對親友的思念,甚至是傷痛及一些沉重的過去等。

Sheikha Hoor Al Qasimi創立的組織Sharjah Art Foundation(SAF),過去10年對國際藝術討論貢獻良多,如推廣非洲藝術,提升阿聯酋以至阿拉伯當代藝術的知名度等。今屆沙迦雙年展,展場及模式與前幾屆大同小異,但策展模式上改用集體策展,有別過往由單一策展人主導。主辦單位邀請了5名在各自領域獨當一面的女策展人:專注後殖民論述及女性議題的印尼策展人Alia Swastika、英國Cubitt空間的總監Amal Khalaf、有新西蘭原住民背景的Megan Tamati-Quennell、COLOMBOSCOPE藝術總監Natasha Ginwala,以及土耳其策展人Zeynep Oz。她們背景多元,可想而知要用一個策展概念去連繫大家的藝術研究方向並不容易。

少數族群成為藝術主流

整個雙年展有逾190名藝術家參與,全新委約作品超過200件,數量驚人,不是一兩天就可以看完。然而好奇心總是難敵有限的時間及體力,所以在旅程開始前我提醒自己要依循自己節奏,不疾不緩地去看就行了。

是次雙年展給我的感覺是很貼近藝術潮流,從閱讀展覽導讀到作品介紹,關鍵詞如indigenous、memories、displacement、belief system都很常出現。未知是大眾對西方主流藝術的厭倦,抑或是水瓶時代引領大家對內在世界的關注,近年藝術主流漸漸轉向關注被欺壓至流散外地的少數族群、原住民藝術和本土議題。

原住民藝術論述在新西蘭及澳洲等地的發展較成熟,可視為對殖民主義的批判,從過往被抑壓的文化身分解放。因此,藝術創作成為一個梳理,甚至是療癒過去傷痛的方式。澳洲原住民藝術家Daniel Boyd以獨有的作畫方式觀照殖民主義。從家族照片集中選取照片,臨摹成畫作並人手地加上網點,令原本的影像變得朦朧,觀者需要從遠距離觀賞才能看到全貌,像是提醒大家觀照自身歷史需要拉遠距離去審視。

以第三身及想像去審視身處的社會,從科威特藝術家Monira Al Qadiri的Gastromancer(2023)中得以體現。作品由兩個模仿骨螺屬軟體生物的巨型喇叭組成,觀者站在中間,可以聽到骨螺生物的「自白」——因為海洋油污令牠們數量減少,要靠轉換性別去繁衍後代。身處在橙紅色燈光的房間,聽着骨螺生物細語,此作以荒誕、生物擬人的創作手法,反省中東石油業對海洋生態的傷害。

進一步觀照歷史及人口流動的錄像裝置作品,有菲律賓裔加拿大藝術家Stephanie Comilang的Search for Life II(2025)。雙頻道的錄像講述阿拉伯海峽、菲律賓及中國等地的採珠工業。在畫面處理上,藝術家將採珠者在海底工作的紀實場景與夢幻場景交織,以另類的角度加深大眾理解採珠工業背後的外勞人口。

至於興味豐富及輕鬆的作品,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美國藝術家Lorna Simpson的From Earth & Sky(2016-2018)系列。藝術家從民族身分的幻想出發,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雜誌中取得的礦石圖像,轉化成非洲女性的髮型。女子們搖身一變成為女神及靈性的存在,惹人思考大眾對於非洲女性的既有觀念。

建築、城市及藝術互相扣連

沙迦的建築及城市基建沒鄰酋長國光鮮亮麗,爛尾樓隨處可見。其城市氛圍比較庸懶隨性,民風淳樸。我喜歡沙迦雙年展的原因,是主辦單位會把一些當地棄置場所活化成藝術場所,同時於SAF的主場館,亦有精緻的白盒子藝術場所,可說雅俗兼容。雙年展共運用了16個場所,包括昔日的菜市場(Old Al Jubail Vegetable Market)、學校(Al Qasimiyah School)、診所(Old Al Dhaid Clinic)、House of Wisdom圖書館、製冰工廠(Kalba Ice Factory)等。其中,我最喜歡Old Al Jubail菜市場。在弧形的單層建築內,保留了很多舊日菜檔的招牌,因長期荒廢,此處成為雀鳥成群及野貓耍樂的地方。

菜市場裏展示的作品不多,以大型的裝置沉浸式的作品為主。其中有香港藝術家鮑藹倫的作品Terroir(2024)。藝術家對於在沙漠中形成的礦物「沙漠玫瑰」感興趣,了解到其構造過程是由沙土及風等看似軟弱的物質組成,以此反思剛與柔之間的微弱關係,並套用在自然及文化歷史的語境當中。在一片沙地上,觀者仰望從天花懸掛下來的橢圓形投影錄像。錄像中,沙漠玫瑰的形態變奏成多種抽象樣式,穿插了舊粵語片等片段。開幕周期間,藝術家更策劃了一場展演。在黑暗的環境下,演員在沙地上漫步着,猶如在外太空觀照地上的進程。表演者的廣東話自白,加上中途配有二胡演奏,在光影及聲音的碰撞下,令人聯想到在時間洪流下,歷史文化及情感頓變渺小,喚起陣陣的唏噓感。雙年展的眾多作品中,每件作品猶如包裹着一整個時空、集體的情感及回憶,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鮑藹倫的作品提醒了這幾天追趕行程的我,是時候停下來,回歸到自身,反思自己的根本,以及那些因長居海外而來不及梳理的情感。

沙迦雙年展

日期:即日至6月15日

地點:Old Al Jubail Vegetable Market、Sharjah Art Foundation等地

網址:bit.ly/4br0qIV

文:鄧芷茵(游走阿布扎比與香港兩地的策展人,專注當代藝術及文化研究)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