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笑着去愛:失物認領 生活技能訓練所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11日

【明報專訊】相信大家都有失物的經驗,還記得遺失物件時的心情嗎?那要視乎所失去的是什麼吧。今時今日,要是掉了手機,那種惆悵與焦慮,隨時遠遠超過不見了錢包!隨着便攜手機的功能大躍進,它與日常生活緊緊扣連,已沒有多少人背得出親友的電話號碼,加上手機裏一般都藏有大量珍貴照片及重要資料,一旦失去,很難不心痛、徬徨,亦會出現諸多不便。

學校鼓勵同學路不拾遺,亦設有「失物認領處」,只要同學的物品有做標記,報上班別姓名,就會物歸原主。可是很多時候,它們都要在校務處癡癡地等待少主好一段日子,甚或最終變成「孤兒」。

物質太富裕 水瓶文具失物無人認領

當我細察那些失物,發現不少都是水瓶、外套和文具等日常用品,奇怪是孩子們都沒來找。換句話說,他們都不曾為失去這些東西而焦急。那是因為他們對東西沒感情?還是補替來得太輕易?所以他們寧可把握小息時間耍樂,也不願格外為此跑一趟?我估計,只要失物不是太昂貴,現今大愛的父母也鮮會為此苛責孩子,也不會着緊地督促孩子查找。

縱然今天物質富裕,水瓶、外套和文具花費不多,但培養認真尋找失物,卻是一課重要的親子教養。

首先,要培養孩子有惜物的心態,一旦遺失,就要想方設法尋找,不要動輒便給他們買新的代替。這一方面浪費物資,更重要的,是孩子永遠不會懂得物品的價值,忘了起初擁有的欣喜,或糟蹋別人饋贈的一番心意。孩子不緊張、不看管小物品,習慣養成了,掉落的東西會愈來愈多,規模也愈變愈大,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貪新忘舊。學會珍惜物件的孩子,亦能學會真心待人,那是多少錢也換取不到的價值觀。

培養惜物心態 承擔保管責任

其次,要教導孩子學會保管個人物品,樂意承擔責任。最理想的教養之道,是孩子能主動發現遺失了東西,並告訴父母。父母要做的,不是破口痛罵,也不是掉以輕心馬上補購,而是好好引導孩子回憶「案發經過」——去過哪裏、最後拿着它的地方、最有可能在校園哪個角落丟下等,然後請孩子想辦法去尋回,包括沿路追蹤、到校務處查詢、告訴班主任……要是孩子年紀較小或過於膽怯,未敢表達,家長可考慮陪同,從旁鼓勵、協助孩子自行表達,讓他們學習解難,與人溝通。父母切忌心急,匆匆代言,剝奪了孩子學習的良機。

當孩子已盡力仍無法尋回失物時,若那是必需品,家長可購買新的替補,並叮囑孩子改善保管東西的策略,養成良好習慣。要是那並非必需品,那麼讓孩子體會一下失物滋味,未嘗不是好事。

我小時候即使丟掉了小物件,也會心疼不已(當然也是害怕要捱罵囉)。今天回頭看,這種家教其實幫助我看清事物的價值。魔鬼都在細微處,親子教養沒有懶人包,「失物認領處」其實是個生活技能培訓所,值得家長善加利用。

文:陳美娟(英華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既愛下廚,又愛羽毛球,臉上永遠掛着陽光式的笑容。相比於學習知識,她更重視孩子的品德,致力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以有趣話題讓孩子動腦筋,主動尋找答案。

家有兩名女兒,卻昂然走進男孩校園,離開工作多年的安舒區,接受新挑戰。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相關字詞﹕育兒心得 育兒技巧 育兒 名人KOL 英華小學 陳美娟 笑着去愛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