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真正觸動小孩的東西,從來都不是給小孩看的東西。
最近沉迷漫畫,發現受孩子歡迎的漫畫作品,主筆在作品中流露的想法其實並不是那麼「兒童適宜」。譬如《多啦A夢》中不時出現靜香洗澡給大雄撞破的情節,又譬如鳥山明的《龍珠》不時出現性暗示或性明示的情節。鳥山明更早期的作品《IQ博士》就有機械人小雲上體育課更衣時被同學說「怎麼沒有那個」的情節,IQ博士一心以為「那個」就是指女性的「那個」,十分苦惱,到最後卻發現「那個」是指肚臍。(同段有一爆笑情節,倒是與性無關,話說談到「那個」時,一名漂亮的女生突然說,糟糕,我也沒有鼻孔,IQ博士大怒說,我們是漫畫人物啊,當然沒有!)
「大人」的東西觸動小孩
鳥山明的畫風很順滑工整,不像畫出來,像製出來,畫風十分「兒童向」,但是《龍珠》發展到最後期,已經打到上天下地,十分「龍虎門化」。
記得女兒第一本會看哭的書是《愛心樹》,講一棵不斷付出愛心給小男孩的樹,把葉子、樹枝和果實都給了那個不斷長大的男孩。男孩愈長愈大,需求也愈來愈大,到後來,大樹甚至把自己的樹幹都奉獻了出來,只餘下一個樹墩。這本書的內容,牽涉後悔,牽涉欲望,牽涉錯失,牽涉空虛,分類上雖然屬於兒童繪本,但更適合成年人看。偏偏,觸動孩子的,正是那些「大人」的東西。
閱讀的好處是,不同的孩子,會從閱讀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些人看到《龍珠》中悟空洗澡時用自己的尾巴給自己刷背,把第一次見面的莊子嚇了一跳就很高興,但是,有些孩子喜歡比較隱微的東西。
《浦澤直樹——畫啊畫啊無止盡》記載着漫畫家浦澤直樹談小時候的經歷,作為如今最受尊重的人氣漫畫家(作品包括Monster和《二十世紀少年》),他從小到大,最醉心編繪的,一直不是那些「騙小孩」的東西。他喜歡用分鏡去交代一個懸疑驚慄故事,而不是用血腥殘暴的畫面。當其他小學同學讀給小孩看的漫畫時,他讀手塚治虫畫給大人看的《火之鳥》而驚為天人。當其他小學同學只是看卡通片時,他純粹透過畫面已經知道,不同集數的卡通是由不同的組別製作,有些比較高明(如宮崎駿組別),有些則低於水平,那時他會根據漫畫的劇情推斷,換成電視動畫的話,這個高潮劇情會輪到高手還是低手負責,一旦推算到重要集數會輪到低手組別,就會變得很擔心。小時候的浦澤直樹,能夠打動他的已不是「小孩的東西」,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喜歡問的問題不是劇情怎樣,而是為什麼這個畫面會讓人激動,這組畫面會讓人流淚。
當大人以為他看卡通片只是看卡通片之際,他已經在學習導演和分鏡技巧。不要小看孩子,他們讀的東西,表面是孩子的東西,其實不是。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