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不一樣的庚子年理財學習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11日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孩子都不用上學,本着停課不停學的信念,在此把理財觀念結合現今社會狀况,希望有助家長在家「施教」。

農曆新年本來是最佳的理財教育時機,因為孩子們都獲得額外「收入」。惟今年或許有點不一樣,受疫情影響,一些互相拜訪的活動都減少了。我家孩子都慨嘆今年「收入」比往年少,但他們仍然遵照習慣,按比例把利市錢分作儲蓄、消費和分享3部分。

一般而言,利市錢都是以儲蓄的比例較多,因為總額會比平日零用錢為多;至於消費部分,即使比率較細,但也應該讓孩子滿足一下購物慾。而在目前的社會狀况,筆者認為儲蓄和分享這兩個習慣,相對較容易讓孩子體會到其重要。

趁疫情學習儲蓄的重要

很多家長建議子女把利市錢儲起來,留待長大升學讀書之用,但這提議一來不能吸引大部分孩子,二來要等十年八載,對孩子來說是太遠的長期目標。既然疫情來勢洶洶,家長今年倒不如協助孩子建立兩個儲蓄目的。第一個目的是應急,就如今次疫情,可以想像未來社會經濟環境將受打擊,因此,健康的理財習慣,是應該留有3至6個月的儲備,確保自己就算因患病或受經濟環境影響,也有足夠的金錢應付生活。雖然孩子一般都毋須為生活所需而擔憂,但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要從小做起。因此,家長可建議孩子先預算自己每星期的必然開支(當然只是由他負責的部分),再計算出3至6個月的儲備需要多少。

儲蓄目標要短 「長大才用」添反感

第二個目的是短期目標儲蓄。家長可引導子女想想自己有什麼短期消費目標,即儲蓄約半年至一年便達成,讓孩子學習訂下可達到的目標(Achievable Smart Goal)。很多管理學都教我們訂下可達到的合理目標,但現今卻很少人會借助儲蓄去幫助孩子學習訂下目標。如果我們只教導孩子把金錢儲起來,留待長大後才用,他們的儲蓄動力將會大大降低,對一些欠缺耐性的孩子來說,更可能因而對儲蓄產生反感。

至於分享,近年不少學校都鼓勵學生把利市錢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社群,今年尤其需要這麼做。其實分享不一定限於金錢,例如可鼓勵孩子響應網上呼籲,把家中剩餘的口罩送給路上遇見的公公婆婆或清潔工人,讓小朋友明白到抗疫不是一家人的事,也是整個社區的事,亦從生活中讓孩子體驗到如何共建友情互愛的群體。

是次疫情實在讓我們看到,很多事情並非單單有錢便解決到,金錢既買不到健康,連用來保護自己的口罩也不是有錢就買到。但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愛卻是免費的,而且會愈傳愈多,有如複息效應般增長,這一點點互助的溫暖,能讓我們在不安的日子中得到支援。就讓我們的孩子,經歷一個不一樣卻有意義的庚子鼠年吧!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相關字詞﹕名人KOL 陳慧敏 多元導航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