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重估疫情愁緒 減孩子焦慮

文章日期:2020年03月31日

【明報專訊】疫情持續,生活回復正常可謂遙遙無期。想紓緩孩子因為疫情反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家長可提供各種建議,提升孩子的「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引導孩子在事件上尋找可以由自己控制之處,以減輕無助無望的想法,更有信心和鬥志去面對和處理現况。家長可以採用「想、說、做」的技巧來協助孩子紓緩情緒。今期先讓我們從「想法」入手,家長與孩子分享自己處理負面想法的信念:

家長引導孩子 無助中尋找掌控感

˙接納各人可對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認為疫症和負面情緒都會過去

˙從疫情中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

˙引導孩子重組心中想法(即:認知重估/重估演繹,cognitive reappraisal),使其有利於孩子的自我調解,例如:

原來想法:「我感到很驚慌,十分擔心。」

重估演繹:「我驚慌和擔心,其實是一種警惕,正正提醒我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小心和認真地應付處理。」

原來想法:「我每天都感到十分緊張,擔心會染病、追不上學習進度、擔心口罩不足……」

重估演繹:「我明白我緊張、驚慌,都是因為目前的情况比較嚴峻,我相信稍後嚴峻形勢會慢慢緩和。」、「我會留意自己的想法:我是否在不停地想像最壞的結局?不停作最壞的打算?是否正在將思想「災難化」(將問題的嚴重程度推至極端、最惡劣)?會否對疫情的威脅欠缺較客觀的掌握?」

原來想法:「每天都十分苦悶,從前喜歡玩的活動都暫停,不能夠去游水,又不能去戲院。」

重估演繹:「減少甚至停止之前的活動,會令人感到苦悶。既然那麼空閒,不如我就找從前沒有時間或機會做的事?閱讀早前在書展買的一套小說,或者看韓劇?與家人一起捉戰棋也好!」

原來想法:「過程中雖然好投入,卻都無辦法令件事/對方改變。」

重估演繹:「過程中投入過的努力,雖然未必改變到事情的發生,但是就讓我更明白自己,原來可以表現得好努力投入,值得欣賞自己一下。」、「其他同我一起的伙伴都一樣,過程中的甜酸苦辣,我們都一齊走過、努力過,大家都已經向前走了一大步,即使目標未達到,過程中的幹勁已經值得自豪!」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疫情中的孩子支援,請繼續支持下期「家庭有教」專欄,亦可到以下網址、或掃描QR code下載本中心的《疫境童行:兒童及青少年應對病毒心理支援手冊》及《抗疫同行》親子故事書:

www.eduhk.hk/ccfs/view.php?secid=53422&u=u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