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期說明了香港目前的應試學校教育是如何的不合時宜,現在進一步說明它為什麼無法培養出能夠立足未來社會的人才。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未來社會最需要的7種才能嗎?第3類才能是創新之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意。創意是一種擴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據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Guilford)的解釋,即是不以現存知識為範圍,也不遵循傳統的確切方法去思考。思考無一定方向和範圍,得以衍生各種可能的、未確定的創造性思考。
研究:創意思維隨年遞減
好幾年前外國有一個關於這類創意思維的科學研究,結果相當發人深省。該研究找了1500個3歲幼童做測試,發現當中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比率是98%。5年後同一批幼童(8歲)再測試,當中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兒童已降為32%。這同一批兒童再5年後(已是13歲的少年了)測試,這一次創意思維的天才級比率降為10%。與此同時,研究團隊找了1500個25歲的青年人做測試,發現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只有2%。從3歲到25歲,從98%到2%,到底這20年間發生了什麼事,令到一個人的創意思維會如此急劇地減退呢?只發生一件事——因為「返咗學」!
因為應試學校教育,就是以單一的評核模式,用劃一的評分標準,要求唯一的答案,這種文化和制度,和創意需要具備的擴散思維完全相反。所以應試學校教育不但沒法培養學生的創意,它還會不斷地摧毁一個小孩與生俱來的創意思維。要知道上述的研究是在外國做的,外國的教育已經沒有那麼應試了。如把研究對象換了香港學生,恐怕那個2%早已在13歲時出現了。
應試學校教育不但不能培養甚至會持續扼殺學生的才能,創意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諸如自學之才、應用之才、品格之才、靈性之才等等,也是一樣。應試教育的學習內容、模式、程度、速度全由考試主導教師決定,持續摧毁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學動力;純為應試取分的記背默測等紙筆操練模式,持續摧毁孩子生活應用的動手能力;只看分數不看學生努力,只重名次不重學生感受,成王敗寇你死我亡的高度競爭學校生態,持續摧毁孩子的純良率真的赤子品性;高壓緊迫排山倒海的功課令學生毫無家庭和私人的生活空間,持續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滋養……
為何要順從扼殺人才體制?
這並非危言聳聽,其實上述應試教育弊端已經存在多時,只是這些問題在未來將會更加嚴重。既然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不但無法培養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甚至很可能將你的子女本來具備的未來社會之才持續扼殺,那麼身為家長的你,為什麼要順從這個體制,隨着它的旋律和步伐起舞呢?你逼迫孩子去配合一個不合時宜,不能培養而且持續扼殺未來人才的教育體制,甚至成為這個體制之下的乖孩子好學生,不是很愚笨嗎?所以我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5觀,便是:父母是孩子成長空間保護者,不是教育體制的順從者。
至於如何保護,我們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