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小學雞媽媽:集體情緒炒車

文章日期:2020年06月30日

【明報專訊】跟任職教師的朋友久別重逢,才問起近况,口罩上的眼眶便逕自紅了。

社工說,最近只能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不爆粗,其餘時間,他需要情緒出口。

傳媒前輩憶述某回親歷血淋淋的衝突後,腦袋像被按下重播鍵,每晚強制插播激烈畫面,才發現自己累積了那麼多。

做青少年工作的朋友,開電視不小心碰上高官直播,立即陷入驚恐,抓起新買回來、陌生的遙控器,死命尋找轉台或靜音的捷徑;覆述時她揮舞雙手,像要掃走什麼似的。

少年經過警局,憤憤不平、火光、驚恐、厭惡的感覺突然從胸口湧出,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在香港……

他們當中,有人站得很近運動前線,有人跟前線有一段距離,有人遠遠嗅到前線便轉身走,有人根本離得很遠。可是每個人都心痛,每個人都受了傷。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教授,在社聯「港講訴」舉辦的「『是病不是病?』——拆解『精神健康海嘯』」分享會上,倡議叫這作「精神損傷」——外來壓力源源不絕,同時衝擊和傷害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就像集體遇上嚴重的交通意外,一部大卡車橫掃過來,任你多強壯都難免被撞得一身傷。

精神長期繃緊,能彈回去嗎?

更糟糕是,香港人的壓力源從去年至今,一直未曾息止,政治衝擊和天災級的傳染病輪迴接力,接收壞消息已經成為常新態。像一根被兩頭拉扯的橡筋圈,始終繃緊着,如果真的有壓力消退的一天,那時還能彈回去嗎?幾多受困擾的人最終會演變成精神疾患?

陳友凱教授提醒,我們改變不了眼前,但至少該嘗試照顧自己的情緒。譬如,有沒有不由自主地反覆思索往事的負面意義,即使暫時離開現場也無補於事?有可能放下手機,從網絡上的壞消息和集體憤怒中掙脫一會嗎?憤怒本身有正面意義,但長期維持憤怒的後果卻可以很糟糕,它會把精力、希望、意志力,甚至認知能力消磨殆盡,把人慢慢導入臨牀的抑鬱病態。「我們不該說『不能憤怒』,但是容許自己憤怒多久?達到什麼程度?希望每個人都了解它的潛在影響,自行判斷。」

長期憤怒很傷身

我大着膽子嘗試延伸:憤怒很有用,但長期憤怒很傷身,而且會愈來愈不受控。倘若因長期憤怒而陷入抑鬱病態,那麼這人便很難再為自己和任何人帶來好處了,至少暫時不能。

寫到這裏,手機彈出新聞:13歲兒童被控以刑期上限10年的暴動罪……

這根本是「集體情緒炒車」的年代,只能努力守住自己不算很健康的情緒,令自己繼續有用。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