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Matilda應該是一本禁書嗎?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25日

【明報專訊】Matilda是一本香港小朋友較為熟悉的書,內容講述一個天才女孩Matilda,活在一個被父母和校長壓迫的世界,她最終選擇運用超能力懲戒那些做壞事的大人。這本書的女孩有3個特點:一、她的文化水平較高,性格正直;二、她的父母相反,文化水平較低,性格自大,看不到女孩的優點,靠謊言(利用二手車詐騙顧客)過活;三、她決定報復那些做了壞事的大人,而且在故事的末段,頭也不回、主動離開她無法喜歡的親生父母。

可能引起孩子對大人的憎恨

對一些家長來說,這本書大逆不道,醜化父母和大人,把孩子懲罰大人合理化,頗有孟子「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的味道。如果童書中有《一九八四》式的禁書,這部「政治不正確」但極受小讀者歡迎的小說,恐怕首當其衝。這是一本外國人寫、別有用心、引起小朋友對父母和其他大人憎恨的書。

可是,作為大人,我很感謝作者Roald Dahl,給大人和孩子留下這麼大快人心的一部作品。我很能代入主角Matilda的處境,因為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而且,在每一個大人身邊,總會有更大的大人出現,他們就像故事中的父母和校長那般,不問情由欺壓着他們眼中的「孩子」。書裏面的爸爸知道孩子「竟然」喜歡閱讀,而且能從他無法理解的東西得到他不能想像的享受和滿足時,怒從心上起,憤然把孩子從圖書館借來的書撕爛。這其實是一種同時夾雜着嫉妒、虛怯和自大的複雜情緒。「I'm right and you're wrong, I'm big and you're small, 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大,你小。對於這點,你絕對無能為力。)

他不明白一本書為何重要,不明白一本書為何值得珍視,他只能生氣地反問:「有什麼東西是只能從書本而不能從電視得到的呢?」

大的不一定是正確的

庸俗的爸爸看似荒謬,偏偏現實上不少「大人」都自以為是,認為膚淺比深沉好,認為不用腦的孩子比會思考的孩子乖巧,認為單向接收命令比反覆多角度察看問題更重要。因為前者比後者更有效,而有效的意思是官能的、短暫的、一言堂的和看起來更值錢的。

故事裏爸爸的話,揭示了某些大人相信的真理:我大,所以我對;你小,所以你錯;有權有勢的人,永遠都是對的。偏偏,Roald Dahl想在這本書帶出相反的信息。那就是,大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小的不一定是錯誤的,大人做了壞事,一樣要受到懲罰,哪怕懲罰大人的是一個孩子,哪怕懲罰父母的正正是他們的女兒。

小孩看這本書,應該會很快樂;大人看這本書,看着,看着,一股悲哀突然入侵。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