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民房四寶:我仍是我

文章日期:2020年09月22日

【明報專訊】衷心感謝《明報》仍給我一片可以我手寫我心的空間,5年前,因着信仰上的尋問,離開工作了16年的學校,在貧窮人當中尋找我是誰。在那時候,也是這一個專欄的開始。在尋問的路上,邊走邊寫,沒想到,轉眼就寫了5個年頭。文字比記憶可靠,5年來很多的人和事,印象本已模糊,可是,打開電腦,重讀自己的文字,一篇又一篇,一幕又一幕,就連當時的感受與味道也都一一再現,感恩有這個空間,默默地盛載着曾留下的歡笑與淚水。

重回學校 教育初心不變

坦白說,實在沒有想過會再回到學校工作,更沒有想過要當上校長,特別在這個似乎大家都設法往外逃的當下。記得在第一天回校上班的路途上,迎着風雨,窗外天氣、社會環境,都不似預期,但,那又何妨?看着自己在玻璃窗上的倒影,即使人到中年,從來教育的初心都不曾改變。為孩子作最好的預備,保護他們的成長空間,在陽光普照的日子如是,在風雨飄搖的日子,更應如是。疫情下,興學不易;風雨中,傳道更難。作為基督徒教師,在教與學之中,堅持活出信仰,相信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更大的勇氣。不知從何時開始,「是其是、非其非」彷彿已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持,但,因着我們愛孩子的心,仍然可以是我們的選擇,能教出多一個善良的學生,世界就會少一個為惡的人。只要堅守正直與善良的底線,我們的教育,就可為人帶來希望。風雨欲來,那又何妨?

即使貧窮 也不傷天害理

5年過去,友人笑問是否好像發了一場夢?夢是虛幻的,經歷卻是真實的。活在這個貧富懸殊極其嚴重的城市,這5年每天在前線與貧窮人同行,不單看見很多基層家庭令人心酸的故事,有失業半年只吃過期罐頭充飢的長期病患者;有喪母後失掉居所的花甲老人;有在丈夫去世後一直蝸身在劏房、走不出哀傷的婦人;也有知道兒子剛確診骨癌、情緒崩潰的貧窮單親媽媽……他們都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懼、憂慮與哀愁。然而,我更看見另有一群,繼續伸手在貧窮人口袋裏不斷索取的「聰明人」。這些「聰明人」原本都是貧窮的,卻因為他們在貧窮人身上所做的,就不再貧窮。教育,究竟要為孩子預備什麼呢?是要讓他們比別人都更聰明、更有競爭力麼?教育就是要汰弱留強、旨在保障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過富足的生活麼?

教育,是價值的傳承,特別在禮崩樂壞的世代,品格與道德的培育比知識的傳遞都更艱難,卻更重要。我們要孩子在乎的不是將來生活的富足,而是生命的豐富,前者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後者卻會回應別人的需要。成功的教育,不是讓學生將來能夠名成利就、生活無憂,而是叫他們可以作一個頂天立地,即使貧窮,仍不會傷天害理的人。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