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命名負面情緒 助孩子紓緩

文章日期:2020年10月13日

【明報專訊】上期我們提及幫助孩子運用情緒詞彙去探索情緒的重要。當家長能夠先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才有可能準確地「對症下藥」,以表達自己的同理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明白自己,再進一步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然而家長大概會問:是不是各種的負面情緒,包括驚慌、不高興、傷心、焦慮、憎恨、失望等,均能夠透過運用有關的情緒詞彙來命名,讓孩子得到紓緩呢?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Torre和Lieberman教授的研究,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他們發現在整個運用情緒詞彙的過程中,我們的腦袋其實會發生以下的事情:

1. 腦袋中負責抑制衝動的大腦前額葉部分(prefrontal cortex)會被激發,幫助消減在負面情緒中有激烈反應的杏仁核(amygdala);

2. 當孩子在腦袋中尋找和選擇合適的情緒詞彙,以及引起有關負面情緒的原因時,可以稍為令孩子從那令人感覺不舒服的「感情」中,被「理智」地分心;

3. 孩子為了要準確地命名情緒,就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觀察和反思(「為什麼我會如此憤怒呢?」、「那感覺是傷心,還是失望呢?」);當孩子認真思考時,孩子正好自然地平靜下來;

4. 如果孩子持續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種模糊的想法會為孩子進一步帶來不安、擔心與驚慌;當情緒被有效地用準確的詞彙命名後,模糊的感覺會驟減,想法和感受變得更具體和清晰,孩子自然也變得較安心。

教孩子運用句式表達自己

以此推測,不論是哪種負面情緒,當孩子嘗試以情緒詞彙來命名時,他的腦袋其實也會做類似的工作,因此「命名情緒」的方法,有助孩子處理不同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運用以下句式來表達自己:

「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情緒詞彙),因為_________________ (引發情緒的事情)。」

「我覺得不開心,因為小明說話不算數,原本應承了來我的生日會,最終卻沒有來!」

「狗狗和我一樣高,真的令我感到害怕。」

另一方面,家長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同理心‧童你深》,看看家長如何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https://bit.ly/2GCGfxJ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