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Helen雖然持有BNO,但沒有享英國的免費教育,寧願每年付逾35萬港元學費,讓15歲兒子信信於今年9月赴英讀書,「一來今年初做決定時,BNO平權的消息尚未公布,但即使現在,我還是會以兒子想入的學校、想讀的科目為大前提」。
她解釋,身邊不少朋友已移居英國,因想子女入讀免費的公立學校,便需要接受選校的掣肘,「假如心儀的學校不在你所住的哪一區,便不能揀。另外,公立學校大多讀較傳統的GCSE課程,但信信想讀IB課程,那私立學校會比較多選擇」。
由萌生念頭到成行,他們大概用了一年時間籌備,而且沒有找升學顧問協助,全程自己一手一腳辦理,「其實也不難的,鎖定目標學校後,便透過電郵申請,考試、面試後,如果獲取錄,校方便會按時候發出指示,何時交學費、做肺結核測試、申請Tier 4 學生簽證等等,跟着做就可以」。
Helen說,若想取多些學校資料,不妨到英國教育展逛逛,「現在信信所選的學校,都是今年1月,在會展的教育展接觸到的。信信覺得這間學校的職員最親切,而且有Art and Design(美術與設計)、西班牙語等科目,他覺得很有興趣」。她指出,兒子今年先修讀1年Pre IB課程,之後再完成2年IB課程,即可考大學,比起要讀足4年的GCSE及A-Level課程,時間和金錢都更划算。
首要尊重孩子意願
身為社工的她忠告,家長在作出任何決定前,最重要是尊重孩子的意願,「最初信信也很抗拒到外國讀書,因為擔心自己的英語不行。於是去年暑假,我替他報讀了由英國當地大學所辦的暑期課程,是一個以繪畫、動漫為主題的課程,我陪他去了英國兩星期,親身感受過後,他又覺得無問題、應付到,最終改變初衷」。她補充,當事情是孩子甘心情願去做時,假如遇到困難,會較願意堅持,「像信信,抵埗後首一兩星期也很不適應,覺得很沮喪,我問他怎辦,他反而安慰我,說這個決定是他作的,他會堅持,叫我不用擔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