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一年級小女孩靈靈(化名)哭着臉羞澀地說:「老師,我……我想去洗手間……」得到批准後,小女孩如釋重負地溜出課室,往洗手間的方向跑。我好奇地走到課室走廊等她,想跟她聊聊。
「怎麼了?是不是不舒服啊?」
「嗯……沒有啊。」小女孩繃緊的小嘴巴好不容易吐出幾隻字。
「老師看到你好像很緊張,是不是有什麼事情?」
我看到她小小的鏡片下逼出了兩顆淚珠兒,意識到這個初入學的小女孩可能因未適應課堂而感到壓力。
我輕拍她的小肩膀:「是不是不喜歡上常識課?」她猛力搖頭,淚珠一下子滾出來了。
「那麼……是不是掛念媽媽?」我嘗試用母性溫柔聲音安撫她。
「老師……其實我害怕在課室裏說話……」謝天謝地,她終於吐出緣由了。
原來學校為讓學生多表達,在一年級常識課中給學生很多答問及發表機會。靈靈已幾次拒絕教師邀請,或搖頭表示不懂。後來教師安排活動,大家要圍圈傳咪分享自己感受。咪高峰快要傳到時,靈靈已經坐立不安,最後出此下策——「借尿遁」,選擇逃避。
明白了靈靈的心結後,事情就好辦了,我告訴她其實可以跟教師說:「我不想講啊!」靈靈黝黑的眼睛張得好大,驚訝地說:「可以不講嗎?」我若無其事地說:「當然可以啦!一次不打緊、兩次無所謂、三次、四次……直到你想說才說吧!」
靈靈如釋重負地鬆了一口氣,我拍了拍她的小肩膀,她踏着輕盈的腳步返回了課室。
有選擇很重要 為孩子爭取成長空間
原來有選擇很重要。即使對小一學生來說,告訴她有選擇,是給她生路行,若孩子別無可選的話,她只有選擇逃避。靈靈可選擇不講,不代表她永遠不講。她是選擇聽同學分享,選擇觀察,選擇讓小心靈在安舒和有自信情况下才說話。其實孩子很多樣,需要多樣教育模式。劃一的要求下:要一式一樣的校服、同級進度一樣、功課相類、考試評估一樣……筆者見過某國家,學生連舉手答問要舉哪隻手、舉手角度都要統一。究竟劃一、統齊背後是什麼思維?無疑這種做法行之多年,自有其道理,可是時代步伐走得比你我想像都快,我們活在當下,要為孩子思考未來,為他們裝備去迎戰未來挑戰。所以教育是未來式,我們要為孩子多走一步。教育大同的這一步,走進了學校,走進了常識科,以learning by doing(LBD)動手學計劃,嘗試從一個學科開始改變着重劃一、統齊的學與教文化,讓孩子在校的童年,可以因有「選擇」而變得開心有意義。新冠疫情對人類是一場災難,對教育卻是「積極的災難」,它迫使我們反思教育模式、重整教育方向。危機是兩面體,讓我們把握危中契機,為我們的孩子示範這份積極的精神與毅力。
聽班主任說,靈靈適應得不錯,個多星期後她甚至主動舉手答問了。教師讓孩子有選擇,其實對孩子來說都是寶貴的成長空間。「可以不講嗎?」就是尋索這個小小藏身空間。讓我們為孩子爭取這成長的空間,即使是一道微小的夾縫,陽光與雨露也能潤澤這小生命。總有一天小豆芽會探出小腦袋,迎着燦爛的陽光茁壯成長。
■文:黃翠霞(教育大同LBD動手學計劃學校同行者,任教小學多年,曾是課程主任及學生支援組主任)
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