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拒學——是放棄還是契機?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05日

【明報專訊】對上一次復課後,筆者每天也收到校務處通知,那幾個「常客」又缺課了。復課,對學生來說,要重新適應規律而緊湊的課程,部分同學因難以適應而拒學,為家長帶來不少煩惱。家長最常會指摘學生懶惰、無心向學、沉迷電玩,並以懲罰來處理問題。其實,學生抗拒上學或發脾氣,通常只是問題的表徵,這些行為代表他們某些需要未得到解決或滿足。若這時家長僅要求學生繼續上學,只是治標不治本,不到幾天又重蹈覆轍;更容易激起親子衝突,令關係變得緊張。

拒學可以由多個問題衍生而成,需了解哪些問題正在困擾學生,令他要啟動逃避機制來保護自己,抗拒上學。

尋求注意

通常中規中矩的學生最容易被忽視,沒有得到預期的關注,因而選擇以拒學來換取關注。

分離焦慮

學生鬧情緒或以身體不適為由請假,可能是學生從分離中感到莫大的焦慮,無法自行平衡該焦慮的感覺而出現身心徵狀。

恐懼與安舒

學生可能對於某種特定的情景、人物或事件有負面情緒而未能自行處理,如考試、朋輩相處等,故選擇留在安舒區,以避免要獨自面對這些壓力。

支援薄弱

學生在校內難以獲得成功感及歸屬感,尤其是成績未如理想及朋輩支援薄弱的學生,打電玩等校外刺激能讓他們迅速得到成功感,在同儕間建立威望。

拒學非學生個人問題

陳同學自中一下學期起經常缺課,父母想了解因由也不得要領。學生每天上學前都會大哭,拖着沉重的腳步回校甚或拒絕上學。停課期間,大部分同學都感覺學業壓力有所緩和,惟他的情緒比停課前更低落,常躲在漆黑的房間內,缺席網課和欠交所有功課。

細問之下,陳同學家中尚有特別學習需要的弟妹需父母多加照顧,故以往父母只為陳同學能照顧自己而感到欣慰。他自小已難以與同學建立穩定的關係,感覺與他們沒有共同話題,顯得格格不入。他喜歡學習新事物,但對考試有極大抗拒,讓他感到莫大的焦慮。理解後讓我明白他並非不想上學,而是不知如何自處。

處理拒學問題,家長宜先處理自己的焦慮及調節期望。拒學並非學生的個人問題,需要徵集校方和家長的參與,在強調要學生學習肩負責任的同時,與學生一同構想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並適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與他同行走過這段迷失的時間。

同一套教育方法不會適用於所有學生,執著於要學生順着其他人走過一樣的求學之路,漠視其獨特之處,安排再好也是徒然。幾經掙扎,陳同學說服家人讓他轉讀藝術學校,轉校後他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學習不是為了應付測驗考試,就算要跟同學衝功課趕計劃也樂此不疲,媽媽也看到他在數月間的轉變和成長。轉換一下環境,不一定是放棄,也可以是契機。

文:高子愉(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7期]

相關字詞﹕缺課 香港家庭福利會 名人KOL 高子愉 拒學 多元導航 拒絕上學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