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疫情肆虐全球,連東京奧運會都要延期,更何况學界賽事。過去一年,幾乎所有運動比賽停擺,除了令學生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受影響,也打亂了一班高小學生想借助運動獎牌去報考中學的計劃。究竟這班孩子,過去一年有什麼心路歷程?如何突破困局?
(註︰本版相片受訪者按拍攝需要暫除口罩)
小五的莫家臻,與同為小六的譚縉謙和施禮峰,均是德信學校體育校隊成員。家臻和縉謙皆是游泳好手,後者同時是足球小將;禮峰則在劍擊和田徑雙線發展。別看3個男生只得11、12歲,他們在幼稚園開始已接受培訓,運動年資不算淺,近年更成為學校水、陸運會及學界賽頒獎台上的常客。可惜,這些令人振奮的畫面,卻於2019年定格!
「沒操水,肥了起碼10磅」
受疫情影響,莫說比賽,連平日集訓亦有困難。家臻指着自己的大肚腩說︰「唉,你看我『發福』多少,肥了起碼10磅!」他透露,疫情前每周「操水」5天,每天練足2小時,但去年近乎沒有下過水,只偶爾跑步及在家做些體能練習,「兩者加起來的運動量,也不及以前游泳時的一半」。禮峰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以前周一至日都有不同項目的練習,現在全部取消,我覺得很悶」。但說到打擊最大的,或許是縉謙,他千辛萬苦才入選賽馬會青少年足球發展計劃油尖旺區U13隊,但只集訓幾次便碰上疫情,所有訓練都被迫暫停,「狀態肯定差了些,亦有唔開心,無波踢總是很『𤷪𤺧』,好像坐不定」。
面對孩子的「控訴」,德信學校體育科科主席利浩強也大感無奈,撇開這班精英運動員的額外需要,他想保住整體學生最基本的體能訓練亦力不從心。「Zoom課的日子,要顧及家居安全,多數只安排學生觀看體育影片。而就算可以回校上實體課,又擔心小朋友戴着口罩做運動太辛苦;加上不宜做有身體接觸的運動,所以極其量只叫他們拉筋、輕鬆跑動一下。這一年,各項的體能訓練幾乎全部暫停,對小朋友身心發展的確有影響。」
「戰績」空白 少了「揀蟀」渠道
更實際的,還打亂部分學生的升中部署。德信學校是傳統老牌男校,除了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近年亦銳意提升體育水平,校長郭超群上任短短幾年,便先後成立劍擊隊、泳隊,又重組田徑、足球和籃球隊伍,滿足精力充沛的男生之餘,他也不諱言,希望為不同潛能的學生建立更多升學途徑,「因為絕大部分中學,都會留起10%至20%學額,取錄具備『特異功能』的學生,當中包括運動、音樂和藝術」。他說,過往也不時收到中學校長的來電,表明想招攬該校某些在全港賽事有排名的小六學生。
惟自疫情爆發後,大大小小的學界運動賽事都告吹,學生缺乏表現的機會,中學也少了「揀蟀」的渠道。「中學學界體育賽事,是按照參賽學校的成績分3個組別,傳統名校向來在實力最強的第1組別中。為保住席位,以往他們都一定派出教練和教師到全港學界賽事或重要區分賽事去觀賽,物色精英新血。德信學校參加的是九龍南區,由於市區比較多臥虎藏龍的小學生,也有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小學,所以中學代表都喜歡來拔尖,甚至直接出offer(錄取通知)給小六學生。」
今年收生 或更重視學業成績
正準備升中的縉謙和禮峰也不諱言,他們的portfolio(學習檔案)中,運動成績是重要賣點。縉謙報考了聖若瑟書院和九龍華仁書院,暫收到聖若瑟書院的面試通知;禮峰則到過香港華仁書院和拔萃男書院面試,正等候結果。惟2人不約而同表示,五、六年級的賽事寥寥無幾,「無乜好寫」,只能在三、四年級着墨,禮峰更認為,今年中學收生或將更重視學業成績,體育成績所佔比例會減低。
縉謙的爸爸譚先生則替孩子可惜,「整個小學生涯,訓練了這麼多年,來到六年級,應該是做『大哥』、主將的時候,卻沒得上場,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但也沒辦法。幸好我們一向對縉謙強調,要以學業為重,只是加上運動,看競爭力是否可大少少而已,所以未至於很大影響」。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