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負能量 讓孩子輸得起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23日

【明報專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周敏璇(Chloe)指,從兒童成長角度來說,任何比賽活動均有其正面價值,「因為有競賽心態,小朋友會下決心,努力達成目標,爭取在賽事中勝出,所以會培育出積極心態。若然經常有好成績的,更加會獲得成功感,對自己有所肯定,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但與此同時,比賽亦可能為一些小朋友帶來負面經驗,尤其是那些經常做「輸家」的,「會帶來挫敗感,甚至質疑自己、失去方寸」。

重新定義 着重經歷過程

要做到不論輸贏,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質素,她建議家長先要引導子女把比賽的意義重新定位,由着眼於結果,轉化到經歷過程,「當焦點不再是跟別人比賽,而是視之為培養個人成長的美德,例如學到體育精神、鍛煉毅力,而且在訓練期間,個人技巧也一定有提升,那其實即使最終贏不到比賽,亦有很多得着」。

持開放態度 聆聽子女心聲

談到過去一年,受疫情影響,學界賽事幾乎全告吹,Chloe說,孩子感到失望、不開心,是人之常情,最重要是家長帶着同理心,並持開放態度,讓子女有機會真確地表達感受。「成年人往往很急於向小朋友作理性解說,這個不是不重要,但絕非第一步。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首要是聆聽,讓小朋友有安全感去抒發情緒,儘管是一些負面感受。」

惟她強調,若在對話當中,發現子女有太多非理性、災難式的想法,家長就要拉他們一把,「每個孩子都獨特,有些可能會比較悲觀,暫時停賽便想到世界末日般嚴重,若有這個情况,家長便要介入,避免子女掉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4期]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