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經不覺,新冠肺炎已與我們相處了一整年,在這一年間,無論你是教師、學生或家長,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一起走上了最不容易的一年:教師要忙着研究如何在家和學生上網課,一方面要和其他教師們共同備課,網上處理學校行政事務及評估安排;學生每天都渴望回校,上實體課求知識、學問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與同學之間實體見面、暢談及玩耍更為重要;家長更不容易,除了應付疫情帶來工作上的改變,疫情初期,還要去搶口罩及清潔物資,更要照顧困在家中,無法上學及無法外出放電的子女起居飲食,多重壓力纏身,實不容易。
近日疫情漸趨穩定,在農曆新年前,教育局也宣布了復課的安排, 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回校上課,如果學校想讓所有學生回校上課,則需要全體教職員作14日為一周期的新冠肺炎檢測。相關消息發出後,教育界有不同的迴響,有的表示歡迎,因為可保障學童的安全,但亦有認為把責任綑綁在教師身上。
回看過去一年,香港在2020年6月及9月都有兩次復課的經驗,和其他國家及城市復課的操作相近,過去我們也是按以下兩個條件決定復課:1. 當時市面是否有充足的衛生防禦裝備?如果有,便可以考慮復課;2. 當時新冠肺炎在社區爆發率是否回復平穩水平?學校會否成為爆發點?今次香港有條件再次復課,但教育局加了新條件,就是要求全體教職員做新冠肺炎檢測,看來是要讓保護機制更加擴大,減低教師之間在教員室內發生交叉感染, 好讓師生在一個更加安心的環境下復課。
今次學校有不同的復課操作,部分學校繼續維持停課,讓所有師生在家中繼續上網課;也有些學校只讓三分之一、而且是高年級的學生回校上課;部分學校同樣只讓三分之一學生回校,但是輪流讓不同級別上學,好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回校上課;當然,有些學校全體教師都願意檢測,便可讓全體學生回校上課了。
保護孩子 亦需平衡學習社交
無論校方安排如何,也帶出「可回校上課」的信息,不過,這亦為某些家長帶來煩惱:這一刻,我應否讓孩子回校上課?我從觀察中,發現有兩類型的家長:有一批家長,在疫情期間從來沒有讓子女外出,保證他們不會有任何機會接觸到感染源頭;亦有另一些家長,替子女做好足夠的保護措施後,仍然會維持一定的社交生活,如朋友及家人聚會,也會到郊外遊玩,甚或在康體處所或主題樂園重開後,讓孩子放放電,玩一玩。
家長如何面對疫情,是沒有對錯;學校提供復課的選擇,家長是否讓子女回校上課,也是沒有對與錯的分別。因為子女就是父母最寶貴的小禮物,但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疫情影響之餘,也可平衡學習及日常社交生活,這就要考驗家長的智慧。說到尾,不同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衝擊,可預視的將來,肯定有更多不穩定的社會、經濟及氣候狀况,重要的,不是父母能為子女擋多少,而是如何陪伴他們,一同攜手渡過人生的每一個難關。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