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聽SEN孩童的心聲

文章日期:2021年03月02日

【明報專訊】一名憂心忡忡的媽媽在家長工作坊說:「我家裏的靜怡,常常挑釁患有自閉症的太雄,兩兄妹吵鬧不停,有時候更會大打出手。她患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總是不能自控,喜歡不停做科學實驗,把洗手間和客廳都弄得亂七八糟。我已經試過許多方法,但仍然不能好好管教他們,真的很氣餒。」

另一名媽媽也按捺不住接着說:「每次收到老師的來電,他們盡是滿口質疑,『關心』我的孩子是否準時覆診和按時服藥。精神科藥物不是仙丹,也有它的副作用,我的胖安自從開始服藥後,食慾轉差,體重下降。經過醫生多次調配用藥劑量後,終於回復標準身形,我才能安心一點。」

相信兩名媽媽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她們坦誠地分享,或許是不少香港家長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心聲。

表現「不正常」 孩子被標籤

有關「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的議題,近年備受關注。隨着社會意識提高,愈來愈多兒童被轉介評估。總的而言,在孩子的成長黃金期內及早識別特殊教育需要的個案,讓他們得到適切的服務,的確有莫大裨益。

但我們的孩子是否也喜歡這樣的「標籤化」?當他表現得比其他小朋友活潑好動,老是喋喋不休的時候,就會自然地獲得一個ADHD的甩繩馬騮稱號;當他醉心活在自己的世界,喜歡獨處,對聲音反應敏感,就會被形容像貓一樣患有「自閉症」;當他的「言語障礙」時時辭不達意,對答期期艾艾,就會令人感覺如同與《優獸大都會》中的樹懶溝通。每一種不符合正常的表現,就會被掛上一個標籤。

助展潛能 建立自信心

但事實上,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皆有其獨特的能力及潛質。我們應該給予兒童多一些時間和空間,仔細觀察他們,協助他們展現個別的天賦潛能。着眼孩童的不足之處,只會在成長路上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重創學習的自我效益感,加重家長和教師的指導壓力;反而,因材施教,培養兒童的自信、創意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成功之道。每個孩子的成長步伐不一,有些孩子未能達到家長贏在起跑線的期望,很可能就會成為「疑似個案」輪候評估。細心想想,這到底是兒童發展上的問題,還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心態和社會標準,與兒童發展能力不符所產生的問題呢?

大家還記得上文提及的靜怡嗎?家長工作坊過後幾個月,筆者和她的媽媽在嘉年華偶遇。原來靜怡的智力屬於優秀水平,媽媽和學校商討後,決定安排她入讀精英班,而且還加入「再生玩具」興趣班和花繩跳繩隊。近年她的行為表現都有進步,令媽媽感到很安慰。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相關字詞﹕親子筆陣 名人KOL 黎俊業 客座隨筆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