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儘管成就、財富、名譽地位都是不少人追求的目標,但相信更多人會認同,健康與快樂才是終極願望。這一代的孩子經歷過近年的社會不安與動盪,對他們會有何影響?當我們努力在孩子身上投放資源讓他們補回「失去的學習」時,又有否思考過這一切是否在為他們今天及將來的健康與快樂做準備呢?
研究:良好關係使人更長壽
我很喜歡引用哈佛大學一個有關快樂的長壽研究。1938年大蕭條後期,研究員邀請了268個哈佛大學生,每年見他們一次,做詳細訪談,之後又加入400個波士頓的內城居民,從不間斷地,看他們的人生發展跟快樂之間的關係。研究歷時近80年,從這些不同背景的人生故事中,他們發現,良好的親密關係,比金錢、名譽,更能令人保持長久快樂;這些關係亦比社會地位、IQ與基因,更能在人生低潮時予以保護,能延後身心退化,讓人活得更長壽快樂。研究更指出,50歲時有多滿意自己的親密關係,比起膽固醇指數更能預測人們80歲時的健康狀况。
「良好關係不代表一帆風順不吵嘴。」研究主管Robert Waldinger教授說:「當雙方都知道在困難時刻可以倚靠對方,則大家的記憶就不會被這些爭拗影響。」知道能互相倚靠的背後是來自高度的信任。我們怎樣才能培育孩子建立這種關係的能力,為健康又快樂的人生作準備?
記得有個老師曾對我說,班上有個男孩總自以為是,她很不喜歡這個孩子,男孩也似乎總不聽她;有家長朋友則總是不能忍受孩子丁點兒的凌亂,令全家都要看心理醫生;有心理學家朋友在處理個案時,觸動到自己始於兒時的一些情緒創傷,結果需要找尋輔導……當我們自己都過於勞累,又不覺察自己的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今天的自己時,情緒戶口透支就難以給孩子示範最好的身教,亦會影響我們跟身邊人的關係。
澳洲專家 線上講座教路
我們也曾是孩子,我們童年時有何渴望?當我們苦惱的時候又希望身邊的成人會做些什麼?上周六(4月17日)我們邀請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作者、澳洲心理學家顧樂本(Robin Grille)為我們主講「亂世中的堅持:以連繫善養孩子」線上講座系列(一)——「當家長還是孩子時」。正如講者所言,這些反思能為我們提供重要的啟示,從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去解開我們今天與孩子之間的心結。稍後我們還有3場給予不同對象的講座,從不同角度探討你的童年經歷,並淺嘗一個內在小孩旅程。(講座詳情,請留意「善養小童成大同」facebook專頁)
誠然,一個講座未必能為你帶來脫胎換骨的改變,但真正的改變始於聽者會否不斷反思與嘗試。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總幹事及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