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相信不少朋友在年少時也曾經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你還記得事情的起因嗎?是因為與家人鬧翻,還是為了逃避與家人起爭執?無論如何,肯定與家人有關,否則你不會考慮離家吧!
筆者從事家庭輔導工作多年,深深體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相當微妙,有如牆角上的蜘蛛網,縱橫交錯,不知何處為起點,何處是終結。
充當臨時家人 分享拓展心靈空間
少年人離家出走後不想見父母,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於他們離家後沒有家長照顧,流連在外,如果你是教師或助人者,請先確認當事人的自身安危,有需要時甚至要考慮報警求助。若他/她容許你陪伴在側,你不妨充當他/她的「臨時家人」吧!一個人在徬徨無助之際,有一個能夠信任的人在身邊,實在好比荒漠甘泉。可以的話,不妨細心聆聽他/她的故事,讓他/她分享喜、怒、哀、懼、愛、惡、欲,抒發感受。有時人的情感十分複雜,這七情並非如醬油碟的間隔,能夠分開得清清楚楚呢!
除了嘗試明白當事人的感受外,若情况許可,可嘗試分享你自己的往事。畢竟「一人一故事」,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不需要比較,沒有對、沒有錯,但內裏總有高低起伏,雖不盡相同,但或可找到「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感,讓落泊的他/她感受到You Are Not Alone,自己並非孤單一個。即使同一屋簷下的家人未能體諒,亦找不到另一個「我」可完全明白自己,卻在世界某角落Somewhere Out There有知己便已足夠。當事人找到相知相伴,往往有助其心靈空間的拓展,當心靈空間有所擴大的時候,其個人的包容度,甚或其心靈的柔韌度(resilience)亦可能產生變化。
當少年人回到家人身邊後,由於其心靈已產生了若干程度上的量變,筆者相信,他們與家人之間的相處,亦可能有所改變。况且為人父母,經歷過子女離家,已慌張得不得了,喜見到回頭的浪子(如果有你作為教師或助人者的陪同更理想),必定不禁表露其關懷愛惜之情,說不定這便是一段糾結已久的關係分水嶺呢!
後記:大家看到文中插入一些歌名,是筆者希望可以憑歌寄意、借歌抒情,讓彼此得到慰藉。憑這些歌曲的年代,讀者也大概猜到筆者的年齡吧。歡迎年輕的教師或助人者,換上你們年代適切的歌曲,也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題材,作進一步了解或尋求協助,歡迎電郵至counselling@ymca.org.hk,本會將派員與你聯絡。
文:周敏璇(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協調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