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媽寶典:博士潮媽「減法」教育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15日

【明報專訊】談及背影,我們會想起朱自清的散文。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一級講師鄧潔儀博士的背影,就成為她兒子的兒時回憶片段——媽媽坐在窗前寫博士論文,兄弟倆在她背後玩耍,每次喊媽媽,都必能得到媽媽的回應。20年過去,他們始終念念不忘媽媽當年瘦削堅強的背影。

兒子出生後,鄧潔儀暫別教職達8年,以照顧及陪伴兒子成長至小學。其間,她繼續深造,先後取得教育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因她深信:「如果我遺失了自己,我也會遺失我的孩子。」

這位媽媽從未遺失自己和孩子,兒子成年後出國求學,仍與媽媽保持密切聯繫,經常透過視像通話和媽媽聊心事。見面時,他們會給媽媽擁抱表達愛意,甚至還牽着她的手逛街。親密的母子關係羡煞旁人,這一切歸功於她對兒子的付出及對教育的研究。

「三階段」育兒寶典

回顧過去,她和筆者分享「三階段」的育兒寶典,分別是出生至9歲,10至14歲和14歲後,媽媽的角色可以用「學走路」來比喻。起初,孩子顫顫巍巍地站着嘗試向前走,媽媽需在身後彎下腰扶着他,給他指引;當孩子能搖晃前進,媽媽可在他摔倒時才伸手扶他;當孩子會走路了,媽媽只需坐在一旁,看着他跑跳。

在第一階段,媽媽需給孩子足夠的愛,安全感有利形成獨立的個體。隨着孩子長大,會遇到很多誘惑,家長需要的是增強孩子的「抵抗力」,要教育他守規則,做「應做」而非「想做」的事。面對衝突的處境時,告訴他「鐘擺理論」——鐘擺左右兩端仍有很多選擇的空間,先讓孩子思考,再一起討論,找出解決方案。

很多媽媽應該和筆者有同樣的困擾,孩子1歲後脾氣愈來愈大,遇到不順時就哭鬧滾地,抱起後更變本加厲。筆者會放他在安全的地方任他哭鬧,若無其事繼續做自己的事,當他不哭時馬上走過去抱起他表揚他,告訴他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漸漸地,他哭鬧的頻率減少了,時間也縮短了,這大概就是鄧博士所言規則的力量。

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

第二階段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媽媽的角色着重於陪伴、信任和尊重,並容許他挑戰既有規則,相信他會做出合理的決定。當他的決定與家長意見不同時,我們可以不認同,但要理解箇中原因。當自己過分使用母親權利時,要主動跟孩子道歉。在第三階段,媽媽的信任對象從孩子變成自己,相信自己前兩個階段的努力,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找到屬於他的人生目標。

隨着孩子成長,媽媽的參與度愈來愈少,鄧博士的「減法」教育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開了好頭,就等着享用孩子烹調的鮮美魚湯吧!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星期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http://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陪伴寶寶成長的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0期]

相關字詞﹕名人KOL 黄梓瑜 潮媽寶典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