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成長思維與教育的未來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22日

【明報專訊】對未來,我們會有不同的想像,有樂觀展望的一面,但將來的不確定,也會叫人審慎保守。2019年開始的全球疫情,帶來生活各方面的新常態,卻沒有減慢工業社會4.0(又稱為第四代工業革命)的發展。所謂工業社會4.0就是相對於前代工業革命的機械化(1.0)、電氣化(2.0)和資訊化(3.0),而第四代的智能化,則以人工智能、雲端計算、機器人技術、3D立體印刷之應用為主導。

於1913年創建現代工業流水生產線的福特汽車公司,近月公布人工智能提升了生產效率近百分之十五。早前國際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也發表報告,指出八成五受訪企業因疫情而加速了工作電子化。可見在後疫情的時代,全球會進一步智能化,到底教育界、家長和學生準備好了嗎?

樂於學習 應付巨變

世界經濟論壇分析在2018至2022年期間,約四成二的工種已改變了所需的主要技能,就業技能的供需差距將進一步擴大。因此樂於學習的心態,將是應付巨變的關鍵。

我們怎能樂於學習呢?英國教育學家Sir Ken Robinson提出學習其實是世上自然不過的過程。人類是具創意、喜歡協作的群體。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也發現人類大腦本有無窮的可塑性,人類是最會學習和利用工具的生物。她提倡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的理論,當一個人從固化思維(fixed mindset)改變過來,她/他的行為和習慣亦隨之改變,發揮無限的想像和潛能,讓成長伴隨人生。

成長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和家長的參與尤為重要。教師和家長不應以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來定義年輕人的價值,忽略了改變的可能。舉個例子,假如籃球員在球賽有不同表現,教練不要只着眼於其入球得分,而是嘉許持之以恆的努力和挑戰,讓學生親身體驗運動的樂趣不在於賽果,而是持續發現自我成長的方向和可能性,從反思學習中產生成就感。

智能化社會創新教育

既然要幫助年輕人樂於學習,我們的學校又有否建立開放的組織文化,促進團隊的創新學習呢?教師和家長又是否擁有成長思維?現時全球的主流教育系統源自於18世紀的第一代工業革命,革命帶來當時世代的新常態。如今世界走進新階段的智能化,年輕人的事業觀和幸福觀與上一代截然不同,教育政策亦應變革,重新想像未來導向的教育,創建樂於學習的社會文化。

文:鄧希恒(香港教育大學領導創新型學習組織文學碩士(LILO)課程主任)

張立健(南洋理工大學社會學部博士生)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相關字詞﹕名人KOL 張立健 鄧希恒 教大GPS 親子筆陣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