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母語教學在本港回歸祖國初期曾喧嚷過一段時期,教育界和一些學者曾聲勢浩大地支持過一陣子,列舉母語教學優點,當時教育署也積極地提出初中以母語(粤語)授課,中四開始由學校自行決定。英治時代,英語是官方語言,通曉英語,升學或求職佔盡優勢。百多年來,這觀念根深柢固,好多讀中文中學的學生,有機會就轉讀英文中學。回歸後,提升中文地位是應有之義,遂有母語教學之議。
提升中文地位,是不是就一定會貶低英文?以母語教學,英語水準就一定會降低?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當時一般家長全面反對,一些傳統英文學校也加入反對行列。辦學團體冷眼旁觀,靜看事態發展,當時除了報章報道外,每天都有為數眾多的家長到教育署請願。正式表態支持母語教學的只有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胡振中樞機,有人向他痛陳利害,說如果推行母語教學,將收不到成績優良的學生。他說:「成績好的學生不愁無人教,就讓我們教成績較差的學生。」胡樞機雖然這樣義無反顧地支持母語教學,母語教學仍在三不像中「唔湯唔水」地實行。母語教學的原意已灰飛煙滅,蕩然無存,可以說徹底失敗。
3年母語教學「唔湯唔水」
在家長反對聲中,政府批准100間中學以英語授課,其後有學校上訴,最終有114間學校獲准以英語為教學語言,風波暫告一段落。王師奶雖然懵懵哋,早就知母語教學必然失敗,失敗的原因在於政府無完整計劃,因為回歸了,要立刻提升母語地位,不讓英語獨大。因為學制頭唔改得,尾唔改得,於是在肚腩中間開個窿塞入3年「母語」。媽媽咪呀!呢啲係乜嘢教育制度嚟㗎?由於群情洶湧,政府讓步,114間保持英語授課,其餘的300多間中學在家長心中自動降「呢」,天下從此大亂。百幾年英語至上心態未變,即使被迫降「呢」的學校,3年「母語」之後,幾乎全數返回英語大隊,因為英文唔掂,大學唔受你玩㗎。讀者諸君想想,中一至中三這3年黃金歲月,用的是中文課本,授課的是粤語,除英文科外與英語無關。到中四由中文台轉英文台,課本粒粒都係生字,個個terms都素未謀面,唔止學生讀到七彩,學校為應付這甩頭甩骨的教學語言制度也扭盡六壬。
本來母語教學的「初心」是好的,不單不會降低英語水準,而且在提升中文的同時提升英文水準,可惜社會人士一聽見母語教學就以為好似坐蹺蹺板,一端高另一端就一定會降,於是反對反對反對。家長固然在未徹底了解前就一窩蜂反對,政府在推行時亦未有盡力詳細說明中英並進的道理,而一些傳統的英文中學亦為本身利益而反對。
平心靜氣地想想,我們用母語學新事物,一定比用外語學習更容易理解,因為易理解所以可節省時間。舉例學地理或歷史,外語本來要3個小時,用母語可能只需2個小時,慳回來的1小時就安排去加強英文。以一個星期來計算,無論如何都可以慳到2、3個小時,我們就可以用來教英文或舉行英語活動,這絕對是中、英雙贏的辦法。王師奶支持母語教學的「初心」,也遺憾這計劃的失敗。這是母語教學的悲哀。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