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彈性平衡

文章日期:2021年08月17日

【明報專訊】小時候去看醫生,推門進去聽到醫生咳嗽。回頭便問媽媽:「怎麼醫生會咳嗽呢?」

長大後往台灣遊學,在車站月台上遇上一個由自動電梯滾下來、趕不到列車的乘客,跟她點點頭輕聲說︰「下一班快到了。」

生命屢次遇上身邊的人與物不似預期,突然或莫明的離去甚至永別,心一沉說不出什麼,壓在心底的卻是千層萬重。

近日很多人事去留,更為大眾的腦袋帶來很多兩難,為身心添煩添亂。面對生命的無常、不明白、難測,與內心期望不同時,身心感到威脅的一剎,腦的交感神經系統便被激活,人不是逃離、躲避,就是抗拒。威脅防禦機制(Threat defense system)其實是有「自我批判」和「自我慈悲」(Phys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self-criticism and self-compassion)兩部分(Gilbert, 2009)。如果用得平衡,可保護身心安全平順。

自我慈悲程度較高 活得較快樂

什麼是「自我慈悲」?慈悲的字典意思是對他人的不幸及痛苦表示關心。過去20年,有很多科學研究發掘以慈悲為中心去培育與實踐生活的幸福感(Goldman and Davidson, 2017)。研究發現,自我慈悲對人的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自我慈悲程度較高的人,生活滿意度較高,且生活得比較快樂。

那為什麼「自我慈悲」那麼困難?傳統中國文化教育引導我們盡己所能,對己對人堅負責任的良好美德。從小家庭學校教育中,我們不多不少學會嚴以待己,寬以待人。但過猶不及,倘若孩子由習慣要求自己盡善盡美,至嚴苛管責(self-critical),可能變成「完美主義」患者,引起的是各種磨人的情緒,難以利己利人,更能傷身傷心。

此外,從小被過度培訓律己成為堅忍刻苦的人,實在不容易自我憐憫(self-compassionate)。慈悲自己就好像墮入一個軟弱及不能成大事的狀態。忍一時的確是風平浪靜,海闊天空,是美德!可知道慣性強忍、久忍的「忍」是心上有一把刀刃?長此下去,苦了自己,並不健康。

適時適地停一停 聆聽身心需要

讀《中庸》,「尚和去同,執兩用中」,就是學習「中和」之道。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適時適地停一停,細心感受呼吸,聆聽此刻身心的需要,可作為自我慈悲的第一步。風高浪急之際,太波動,心太緊,呼吸難觀時,可把注意力安住在「身體」3個部位︰感受雙腳着實的踏在大地,感受雙手輕柔地接觸大腿或衣物的感覺。如有位置坐下,也可以把身體的重量交給椅子,感受臀部接觸座椅,安穩如山的感覺。

明白人與天地萬物並生,懂得和願意慈悲關懷身、心、情緒,是對己對人盡心的修為。善待自己,才能善生善活。心懷「中和」腳踏實地,在多變的外境也享有一份自在、從容、和樂的選擇。生活中多練習停一停,用心感受呼吸及關愛身體,活在當下,寧短勿缺。

文:郭懿德(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9期]

相關字詞﹕自我批判 完美主義 自我憐憫 精神健康 名人KOL 香港教育大學 郭懿德 教大GPS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