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國際親子台:英美領導人會面談什麼?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12日

【明報專訊】上月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跟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會面,除了談及疫症與阿富汗狀况,居然也談湊仔經。已有6名子女的Boris表示,初生嬰兒令家中多了很多工作,自己亦替孩子換了很多次尿片。約翰遜算不算得上是好爸爸,其他人很難代答,但最少他貴為英國首相,也樂意承擔照顧初生嬰孩的工作。

家務及育兒責任傾斜媽媽身上

這則新聞引發最少兩個值得我們討論的地方,第一是父親的角色;第二是父親的參與。前者相信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已脫離了爸爸只負責掙錢的概念。不過值得一提的是,3年前我撰寫論文時做過一個研究,發現香港家庭雖然以雙職為主,但家庭分工卻沒有因而變得相對平衡,處理家務及照顧孩子的工作,仍傾斜於媽媽的身上,反映傳統的家庭分工,並沒有因為更多女性外出工作而真正攤平。當然,香港普遍家庭可透過聘請外傭或請祖父母幫忙,以解決照顧孩子/家務問題。

疫症前,在歐盟一項調查發現,家庭分工對男女的影響不平均,只有34%的男性每天烹飪和參與家務1小時以上,相反女性則接近80%。過去10多年來,這種狀况幾乎沒有明顯改變。疫症下,World Economic Forum的調查也繼續引證了這點,特別是在照顧孩子方面而言。2017年OECD的報告,首次出現有國家(芬蘭)的爸爸照顧孩子時間超越媽媽,雖然差距僅是8分鐘,卻意義非凡,不少人認為這跟北歐地方普遍侍產假較長有關。家庭友善政策固然影響家長選擇,但君不見侍產假最豐厚的國家——日本與韓國,男性領取侍產假及承擔照顧孩子的比例卻大落後。因此,社會風氣與育兒文化才是重點。

父母互相配合照顧 對孩子最有益處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在2017年刊登了一個研究報告,指出爸爸的參與——特別在與孩子的互動,對孩子的認知發展影響深遠。在3個月大時經常與父親互動的小孩,在2歲時候的認知能力顯著高於同齡孩子,而這影響更會持續。其實父母間互相配合照顧,對孩子最有益處,例如:媽媽傾向用溫柔長句式表達,爸爸傾向用直接言語,兩人都與孩子互動,孩子就能在成長中學會更多詞彙與表達方法。媽媽傾向細心照顧,爸爸傾向放手教養,2人一同參與照顧,孩子既有足夠保護與照顧,也有適當的冒險機會,那樣孩子才成長得平衡健康。

當英國首相都表示可以並樂於參與換尿片,家中每一人也是時候反思,自己如何參與照顧孩子,讓孩子快樂成長!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7期]

相關字詞﹕約翰遜 親子關係 父職 親子 父職參與 認知發展 名人KOL 國際親子台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