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減考試 增遊戲 助小一生適應

文章日期:2021年10月19日

【明報專訊】香港教育大學今年以問卷訪問了825名K3家長,了解幼兒面對升小的準備及焦慮程度。調查發現92.8%家長對子女升小一感壓力,53.5%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超過35%的學童曾出現過分擔心及煩躁不安等焦慮徵狀。超過九成家長希望得到更多支援,例如有機會觀課、多了解小學課程等。校方可以怎樣針對小一學生需要,協助他們適應?

玩「老師話」提升學生專注力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教育大同開展「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旨在營造以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該計劃的伙伴學校、位於大圍的循理會美林小學就承接去年政策,取消小一入學後第一次考試,副校長鍾日榮解釋,小一生既要適應新的校園環境,功課也比幼稚園時多,假如再加上考試,學生的壓力會很大,加上去年疫情肆虐,同學之間相處時間並不多,倒不如將測考、溫習、核對試卷前後所花的兩星期時間改為與他們上課,協助他們適應校園生活,「我覺得這些措施都很好,起碼令(小一)學生不會手忙腳亂」。

於該校第二年任教「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簡稱LBD) 的區飛燕老師觀察到,今年學生協作能力較弱,同時也不太肯聆聽老師的說話,所以她原本為學生設計的課堂活動亦要中斷,改為遊戲時間,訓練學生聆聽及協作能力。「我會跟他們玩『老師話』,如果你不聆聽別人的話便會輸。我跟他們玩了一堂,下一堂課的時候,他們真的比較專注望老師。」

「小一適應」由建立安全感開始

坊間一般把小一新生適應的着眼點放於讓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的操作模式,例如校規、上課時間表等,希望學生可以盡快跟上小學的步伐;而我們為學校提供的動手學開展教材套,就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照顧學生身心需要,令他們享受學習過程,明白課堂中需要彼此尊重,並學習建立課堂常規。適應課程共17個單元,首12個單元會以認識學校及建立安全感為主,譬如老師會與學生共訂規則,也會讓學生來個「校園大尋寶」,認識校園的人和設施,過程中也能訓練學生的提問、協作和反思能力。

在建立安全感後,後續的單元會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建立自理、溝通、創意及協作能力。祖堯天主教小學今年成為了「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的伙伴學校,有教師表示過往常識科也有遊覽校園活動,但今年在該計劃的支援下,他們設計的小一新生適應課程增加了訪問環節,老師觀察到學生都變得很主動,認為適應課程既可以增加學生對校園認識,也可以訓練其溝通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一適應」不局限於開學初期,事實上,學生需要更多時間過渡至新的學習模式,因此學校仍然需要在課程和教學法上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興趣和能力。新學年開始,老師、家長,我們一起加油吧!

文:周嘉俊(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8期]

相關字詞﹕周嘉俊 善養救未來 名人KOL 親子筆陣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