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起遊戲:遊戲的魔力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02日

【明報專訊】在老師口中不懂扭水喉的一名特殊需要小朋友,為了玩水,竟然自動自覺走到水喉前,伸出不太靈活的手來,一下一下把水喉扭開,端着水玩水去了!一名慣性在校門徘徊、纏着媽媽不放的幼稚園小女生,當時間表出現自由遊戲的那一天,居然爽爽快快說拜拜,頭也不回直奔班房去!課堂上默不作聲兼內斂欠反應的小女孩,在玩遊戲時彷彿變了另一個人——一個鬼主意多多兼有大將風範的小領袖躍現眼前。

上述令人嘖嘖稱奇的動力、主動和轉變,在推動自由遊戲的「智樂人」眼中,卻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只因我們相信遊戲的魔力。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說明:「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言下之意,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

遊戲是孩子本能與基本權利

我們更傾向主張,遊戲是小朋友的本能,如同魚兒會游,小鳥會飛,兒童也會遊戲;遊戲更是小朋友的根本需要,如同人需要呼吸——是的,兒童少了遊戲,就如被揑着鼻子閉氣般,足以令人頭昏腦脹。不可不提的,當然是遊戲與小朋友成長發展的核心關係,對社交、體能、認知、創意、情緒,甚至近年令人趨之若鶩的執行力、抗逆力等,遊戲均起着正面的作用。

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中,香港於2016至18年排名76,2020年上升至66,北歐三國——芬蘭、冰島及丹麥則高踞頭三位。港人長期身處高壓環境,小朋友也難以獨善其身,除了不太快樂,還欠動力目標、飽受情緒困擾、體型過胖、視力不良……成長佈滿荊棘挑戰,小朋友的童年並不好過。

吹捧成績、日程密集、屏幕誘惑、靜止狀態太多和過長等,均是造成本港小朋友遊戲缺失的其中原因。就算小朋友想玩,但是,環境許可嗎?有好玩的遊樂空間嗎?社區接納遊戲的出現嗎?學校有遊戲的機會嗎?家長容許小朋友玩嗎?在兒童的成長歲月中,有遊戲的可能嗎?請注意,兒童泛指初生至18歲,當今的遊樂場,有吸引青少年前往甚至駐足遊玩的元素嗎?

鐘擺效應下,近年港人開始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我們樂見社會漸漸意識到遊戲的重要,不少研究和調查相繼發表,愈來愈多單位組織開始關注兒童遊戲。如立法會於2017年發表《香港公共遊樂場的研究報告》;教育局《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2017)要求半日制及全日制幼稚園,應分別每日安排幼兒參與不少於30分鐘及50分鐘的自由遊戲;2018年政府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2019年《施政報告》提及改造全港超過170個公共遊樂空間;今年的《施政報告》甚至建議設立兒童事務專員。

明天,孩子們將會長大一天,這個事實不會改變,也不可改變。可以改變的是,如何創造空間、資源、時間至方法,怎樣訂定守則、規劃至政策,讓孩子活出健康、快樂和豐盛的童年?有點烏托邦色彩的「好玩城市」,可會是可行的方向?

謝謝《明報》「HappyPaMa教得樂」的邀請,讓我們與一眾讀者得以定期談談遊戲、說說夢想,揭示更多文章開首耳聞目睹的遊戲魔法!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相關字詞﹕王見好 名人KOL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看得起遊戲 親子筆陣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