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何謂放手?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3日

【明報專訊】我身邊有些父母不約而同地表達過以下情况:孩子已經上小學一段時間了,仍然毫無自理能力,連每朝梳洗和穿校服這些簡單任務也做不來;放學後洗澡、做功課、上牀睡覺等,更成為沒完沒了的吵鬧源頭。父母們開始躊躇着應否放手,不再協助孩子完成這些生活事務,讓他們盡早學好自理;但又擔心假如放手不理,孩子或遲遲無法做完功課上牀睡覺,翌日上學拖拖拉拉又趕不上校車,最終都是麻煩到自己,為自己帶來壓力。這樣看來,放手和不放手都好像不可行,究竟如何是好?

强行放手只是漠視需要

事實上,有些年幼孩子,因為自由探索的機會和自主意識發展不足,導致自信心和能力感薄弱。他們即使動作協調能力和智力發展正常,也有機會在心理上覺得自己仍然是個嬰幼兒,無力自理。這些孩子由於未有充足的安全感,此刻確實很可能仍需要父母的貼心照顧,因此若父母突然「放手」,孩子或許會覺得更孤立無援,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會進一步受損,因而變得更依賴,形成惡性循環。這一種「放手」只是「漠視需要」!

最能幫助這類孩子的,不是強行放手,逼迫他們在表面行徑上長大;反而是接納他們需要貼心的照顧和保護,尊重他們覺得自己仍然是個嬰幼兒,但同時提供大量讓孩子自行作主的機會,讓他們逐步相信自己有能力,以至心智上可以健康發展,內在真正的長大。當他們最底層需要的安全感,以及建基於此的自主意識和能力感都建構穩紮後,便自然會主動要求自己照顧自己,不想成人插手。

另一方面,一些安全感充足但自主意識發展不足,以及能力感低的孩子,也有可能不自覺地透過日常的不合作或拖延來表達未能好好發展自主的控訴。他們也許渴望父母可以放手、多予信任,給他們更多自主空間。對孩子而言,父母不再為他們梳洗更衣,可能是一大喜訊。當然,他們還需要在其他時候,得到大量自行作主的機會,以建構穩健的自我價值和自信心。

那麼,有沒有孩子雖然安全感高,但是在自理層面卻表現依賴呢?也有的。有些孩子很在意別人的眼光,害怕被老師和同學批評或嘲笑自己遲到或不整潔等,因此不想父母放手不幫忙自己。

多詢問子女需要 彈性處理

其實孩子有時內心也充滿矛盾,既渴望被父母呵護、不想長大,卻又對自己未表現出一些能力而感到羞恥和自責。那麼父母究竟是要放手還是不放手?究竟應該漠視需要還是繼續貼身照顧?

請詢問孩子吧!他們才是自己人生的掌舵人,內在真正的需要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需要父母(過渡性質的)不放手,還是盡早放手,甚或因應不同情况而彈性處理,孩子才是我們的終極顧問。作為父母可以做的,是努力學習無條件接納、不批判、更彈性、更開放,這樣孩子才能夠放心、坦白地向我們表達他們內心真正的需要。

為進一步推動善養文化,教育大同在感恩節前後舉行「感謝告示」行動,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創作感謝卡送贈曾經幫助自己的人,並同時為教育大同籌募經費。感謝卡將於明年1月中旬在銅鑼灣大型電子告示牌及耀華街Beyond Coffee & Bar展出,詳情可瀏覽www.ediversity.org

文:周凱旋(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3期]

相關字詞﹕放手 善養救未來 自理能力 名人KOL 周凱旋 教育大同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