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從告別式出發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21日

【明報專訊】疾病和死亡,從來都不按年齡挑人——雖然我們很容易有這個錯覺。

賽馬會「友晴同路」社區兒童紓緩照顧計劃,從身心社靈出發支援患重病兒童和家人,陪伴他們面對疾病以至喪親的歷程。訪問兩名社工那天,他們剛從一場告別式回來,腦海中充斥着小哥哥生前的童稚和敏銳,也對小妹妹的表現印象深刻。

捧起大相的女孩

社工記得,哥哥離世後,他們到家裏探望,為出席葬禮的妹妹做準備。那個「鬼靈精」問題多多——為何東西這樣擺?這房間有什麼用?禮堂上的4個字說什麼……一聊3小時。但葬禮那天,她還是害怕了,只想和媽媽待在一起,不想捧大相上靈車。大家在忙,於是社工告訴她:「你還可以選擇,不如先想想?不急。」沒想到,後來當主持人問誰來捧大相時,妹妹竟然勇敢地走出來。

「我在靈車上對她說:欣賞你,也謝謝你,因為只有你才做到這件事。」社工黃贍悅說:「失去親人是大痛,但我們希望從中總結出正面經驗。」如此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便是成長。

終結前後的活着

社工們也聊到其他孩子。有疫情中的離別:社工出盡九牛二虎之力爭取恩恤安排,讓隔離中的家人和兒子多見面,「孩子隨時會離世,雖然昏迷了沒反應,但相見依然有助撫平創傷,能減少遺憾——即使只是摸摸頭仔、多說兩句話,也好」。社工林偉峯說。但在各種苦難當中,社工也遇過令人從心裏笑出來的歌聲:接受音樂治療時,失語的重病孩子突然奮力和聲,令身邊的人都感到音樂的快樂力量。

我們把這幾樁事兒製成小小的動畫影片《不只告別式,活着進行式》,從告別式出發,卻不止於告別式。一個小生命要畢業了,但它最大意義不只在告別一刻,而是終結前後的活着。林偉峯要大家相信,即使再艱難的活着,也有尋找快樂的可能;他的工作就是一路陪伴。

有關危重病和孩子,需要繼續探討的多着。譬如,重病孩子怎樣才是活得好?誰說了算?孩子的哀傷是怎樣的,跟大人有何不同?照顧者的態度怎樣影響?何謂尊重孩子的意願,何謂為他們好?一個孩子病了,兄弟姊妹都變成隱形,有聆聽過這些「角落生物」的心聲嗎?小小短片只開了一個討論的開端,讓我們不迴避,看得見。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

相關字詞﹕喪親 不只告別式,活着進行式 賽馬會「友晴同路」社區兒童紓緩照顧計劃 友晴同路 名人KOL 蘇美智 小學雞媽媽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