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給兒童畫畫的年代,好像和其他許多東西一樣,漸漸離我們而去。紙媒衰落,互聯網短片或軟件程式取而代之,但是那種對兒童、對社會、對教育、對夢想、對品格有一定看法的載體,因載體不同,其靈魂亦飄然遠去。
驚艷、驚訝、感激、惋惜
今天找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昭和時期的兒童雜誌看,初看是驚艷,再看是驚訝,三看是感激,四看是惋惜。那個年代,專為兒童而設的雜誌,配有大量插圖,那些插圖大多採用寫實手法繪畫,比例、光影、細節,唯恐不夠真實,繪影繪聲。上至遠古的翼手龍,下至深海裏的巨形章魚,遠至駭人聽聞的歐洲吸血鬼,近至虛無縹緲的日本雪妖,莫不纖毫畢現,栩栩如生。
那些插圖師,功夫精湛,功底深厚。可是,為了迎合市場,偏偏以聳人聽聞為樂,為了引起兒童的好奇心,每每無所不用其極。他們筆下的題材,有蠻荒歷險,有極地怪獸,有未來世界之各種設想。初看驚艷,是因為畫師畫功之高,今人已無法達到這種水平;再看驚訝,是因為內容通俗,雖然插圖風格盡量真實,可是怪力亂神、荒誕不經的題材多不勝數。當年的暢銷兒童雜誌,迎合兒童心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富吸引力但匪夷所思的故事,包裝成一種「另類真實」。
數據取代了信念
這種做法,一定會有人指出,那是錯誤的;但是,我深入看那些兒童雜誌,卻另有所感。第一、雜誌出版人和創作者願意為兒童下這麼大的苦工,今天這種精神似不復見;第二、雜誌在吸引兒童眼球之餘,其實亦承載着雜誌出版人的信念。他們不是真的相信妖怪傳說都是真,而是他們確實相信,兒童可以透過這些疑幻疑真的故事,學到教科書中沒有強調但其實更重要的事,例如冒險、勇氣、正義、犧牲和幻想。想到這裏,我無法抑止自己的感激之情。
最後,感激之餘,卻忽然想到,這種初看「不正確」和「不規範」的課外兒童雜誌,到了今天大家來愈講「政治正確」的今天,大概已無法生存了。又想到一點,不禁悲從中來。數碼媒體發達,但從趨勢看,內容之取捨,往往更多建基於外在數據而不是創作人的內在信念。在互聯網的短片平台上,最受兒童歡迎的短片是看着別人拆玩具和打遊戲機。這種現狀,比在兒童雜誌上大肆編繪孩子在森林裏遇到史前怪獸更可怕。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