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10年,筆者先後在大學裏講授「生共死」、「故事人生」及「工作、消閒與人生意義」等有關生命教育的通識課程,今年則接手「快樂的追尋」一科。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尋找到自己快樂的人生呢?
快樂,從來都在很容易與很困難之間。還記得兒子在3歲左右,有一回在街頭對我說:「爸爸,為什麼街上的哥哥、姐姐,個個都好像很不開心似的呢?」也不記得當時是怎樣回應他了。但知道,只要有充分的愛,小孩子本質上大抵都是傾向愉悅的。雖有用不完的精力,有問不完的問題,有玩不完的遊戲,有數不完的學習,有無止境的挫折,但整天也總是笑嘻嘻的。只是當人慢慢長大,漸懂世情,在遇上了各式學業及社會挑戰後,笑容才不見了,反而要去追尋與生俱來的快樂!
分享人生視野 發掘快樂之道
課程由定義快樂入手,先檢視一般人心目中的快樂究竟是什麼?這裏會借用幾種心理學理論及社會研究的成果,也會運用東西方多位前賢大哲對這方面的說法,即如:心理學家怎樣研究快樂、社會研究怎樣說、佛教怎樣拆解快樂等,去給學生參考。然後,是讓學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之後,是透過近20年於西方幾套大熱的性格類型理論,包括:5大性格特質、9型人格等,去給學生玩些「自我認識」的遊戲,讓他們「從森林去看見樹木」、「從類型去發現自己」。換句話說,就是讓他們從性格類型的角度去再次發現自己的「強弱機危」,繼而思考怎樣才能「揚長護短」,去發掘自己的天賦,承認與面對自己的內在需要與恐懼,好好規劃自己未來的人生與事業。
計劃中,會邀請一個曾在「學苑」修讀的長者,去分享他退休後的慢活養生之道;一個曾任職社企高層的背包旅行作家,分享他的獨特人生追求;一個於40歲左右就退休的投資生意人,分享他的金錢觀;一個舊同事兼玩具收藏家,分享他的玩樂眼界;一個幾乎全盲的學者,分享他的尋找知識之路;以及一個曾經艱苦經營的爬蟲店東主,分享他與動物之間的有趣故事!
最後,筆者會談談快樂與家庭、伴侶、人際與工作之間的關係,也會分享我的人生視野及對快樂的看法。希望透過與學生一起思考、一起學習,讓他們尋回與生俱來的快樂。
文:黃偉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