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勇者一定無懼?

文章日期:2022年02月15日

【明報專訊】「這世界有很多事,不是因你擅長才去做,而是因你不擅長才要更努力去做。」電視劇集《IT狗》的女主角「蒙玲」曾經這樣說。該齣以創新、追夢為主題的劇集,在農曆新年前後掀起一番討論。故事中的蒙玲本身並不是程式編寫員(programmer),但卻用「人生最大勇氣放棄做designer(設計師),(我)再沒什麼可放棄」的態度,嘗試做自己喜愛的工作。究竟何謂勇氣呢?勇氣又是不是焦慮、恐懼,甚至懦弱的相反呢?

恐懼和勇氣非兩極對立

根據專門研究勇氣的荷蘭學者Peter Muris教授所發現,或許會給我們一些答案。Muris教授長年研究兒童焦慮症的發展與治療,以及勇氣與焦慮症的關係。在「傳統」智慧中,一個常被探討的提問就是:究竟恐懼和勇氣是不是硬幣的兩面呢?

研究團隊首先邀請孩子分享自己對勇氣的睇法,再回想一件自己認為曾經發揮勇氣的經歷,再為自己在該事情上的焦慮和勇氣感覺評分。同時,團隊亦透過問卷收集孩子對自己日常中焦慮和勇氣的水平。按照「傳統」智慧,焦慮較高的孩子,勇氣水平自然較低,較少會作出勇於挑戰的行為。然而結果卻讓人有點出乎意料。

恐懼可轉化為勇氣的提醒

綜合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孩子有較高日常個人勇氣水平,與較低的焦慮症狀水平相關;但另一方面,研究同時注意到即使孩子在臨場事件中當時當刻的擔心水平較高,但未必等於孩子會迴避事情,也就是說:有較低水平的恐懼並不代表孩子臨場會較為勇敢,而相反,當有較高水平的恐懼,也不一定會出現缺乏勇氣退縮的表現。數據進一步指向,勇氣或許可以被視之為一種獨特的保護情緒,如果孩子能夠感覺和接受一定程度的焦慮恐懼,甚至將之轉化演繹為鼓起勇氣的提醒,將有助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

蒙玲又說:「如果所有人只做擅長的事情,沒人做想做的事情,這世界或會更有效率,但就一定不會變得更好。」下一回進一步探討家長可以如何去培育孩子的勇氣。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4期]

相關字詞﹕蒙玲 IT狗 勇氣 香港教育大學 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林俊彬 張溢明 親子筆陣 家庭有教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