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兒童感染個案大幅飈升,令家長人心惶惶。由於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即使孩子染疫不適,都未必可獲即時治理。醫生教路,家長可先從「頭、胸、腹」評估子女病情,再採取相應「自救」方法,但倘若有不尋常或嚴重的徵狀,就要馬上召救護車送院。
文︰沈雅詩
香港疫情蔓延,隨着整體感染人口增加,兒童個案亦不斷攀升。直至截稿前,本港累計有4名兒童疑因感染新冠病毒離世。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兼家庭醫生林永和,以及兒科專科醫生張傑,皆呼籲家長盡早安排子女接種新冠疫苗;若小朋友不幸確診,就要從「頭、胸、腹」評估病情,以免耽誤。
頭:持續高燒+發吽哣嗜睡 提高警覺
「頭」是觀察精神狀態。張傑表示,即使小朋友高燒(逾攝氏39.5度),但仍然有心情玩、很精神的話,那就不用太擔心;相反,如果發燒伴隨眼神「吽哣」、嗜睡,又或是嘴唇呈紫藍色,家長就要提高警覺。而恆常監察體溫也很重要,林永和說,病童依時服用退燒藥,高燒還是持續不退甚或愈升愈高,對答變得不流利,甚至語無倫次,都顯示病情轉趨嚴重。
胸:呼吸心跳異常 病情或惡化
「胸」是關注病童的呼吸和心跳。張傑強調,每個年齡層的小朋友,呼吸和心跳率都不一樣,但概括來說,如果在15秒內呼吸次數達10次,即每分鐘有40次,便代表呼吸較急促。「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平日呼吸不應被察覺得到,但假如小孩隔着衣服,我們都見到他胸口上上落落,即意味他呼吸很困難。」他補充,還要留意小朋友的呼吸聲,有無喘鳴或「怪聲」。
林永和也建議家長每天定時監察孩子的心跳率,「舉例,假如本來平均是每分鐘110下,但發現漸漸增加至每分鐘130,都表示病情有可能在惡化」。
腹:空腹不停嘔 或腦受感染
「腹」是留意嘔吐和腹瀉。張傑稱,嘔吐不一定是來自腸胃感染,「尤其空腹沒吃食物也不停嘔吐的話,或有可能是因為腦部受感染,腦壓上升而出現的病徵」。
抽搐側臥護頭 忌放東西入口
另外,專家審視早前3名染疫離世幼童的個案後,發現他們都曾出現抽搐。全科醫生李俊輝提醒,萬一病童不由自主地抽搐,家長應首先協助他們側臥,讓口腔內的口水或嘔吐物流出來,避免氣道阻塞引致窒息及死亡。也要小心保護頭部,不要撞傷,「但千萬不要放任何東西在孩子口中,包括手指、拖鞋、木棍、毛巾等,以為可防咬舌,其實反可能弄傷他們」。其他家人則要馬上報警,並清晰地指出病童出現不受控的抽搐,需要救援。
成藥退燒止痛 須服合適劑量
至於症狀輕微或情况相對穩定的病童,在等候送院期間,家長可採取相應的「自救」方法。很多時孩子都有微燒,註冊藥劑師鄭倩敏說,可先服用幫助止痛退燒的「撲熱息痛」(paracetamol)。若持續不退燒,小朋友又有喉嚨痛、喉嚨發炎的徵狀,就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它有消炎作用,亦有助退燒,但必須根據小朋友的年紀,服用適合的劑量」。
溫水洗澡助散熱 飲食清淡多喝水
服用藥物之餘,林永和亦教家長用溫水替孩子洗澡,幫助降溫退燒。「也可以用較濕的暖毛巾反覆替小朋友抹臉、頸、身,皮膚有少許水珠為宜,有助身體的熱量散發出體外」;但不建議用酒精擦拭身體,此舉反而令血管收縮,難以散熱。至於嘔吐、肚瀉的處理方法,林永和認為最重要是飲食清淡,同時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如果小朋友肚子痛,可用熱毛巾敷肚,都有助紓緩不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