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成長路上,孩子會遭遇不少挑戰,加上種種生活壓力,導致部分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家長能及早察覺嗎?受情緒困擾的幼童,往往有倒退行為,並持續出現例如發脾氣、抗拒上學、遺尿、睡眠困擾、不參與社交或遊戲活動等情况。至於有情緒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則經常有以下行為特徵,包括焦躁、睡眠困擾、缺課、感到無助無望、無故哭泣、孤立自己、不顧後果做出衝動行為、傷害自己身體(𠝹手或濫藥),甚至有表達或計劃自殺等。
孩子情緒受困 宜向專業人士求助
當我們知道孩子情緒受困時,總會想辦法幫他們紓解,例如聆聽他們的傾訴,帶他們去旅行,參加活動,使用食療,用不同方法改善他們的作息習慣等;更有些家長會主動學習一些自我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修煉呼吸和正念等。但其實最佳的方法,是同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有需要的話,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再配合上述的方法,效果會更理想。
家長知悉孩子有情緒困擾甚至患上情緒病,擔心是必然的,尤其本身也有情緒病的家長,或會因而感到內疚和無助無望。這時候,家長自己也務必馬上尋找援助,亦要明白,不論你或孩子都不想患病的,但既然患上了,就更需要彼此支持和鼓勵,維持溝通和體諒。
筆者建議家長和子女一起培養正向的生活習慣,例如一同參與不同的活動或義工服務,這有助重燃生活目標,促進情緒病的康復。家長對子女的真誠支持,是藥物以外最重要的幫助。
學校設情緒課 鼓勵分享互勉
親子相處固然重要,然而孩子長時間留在學校,因此學校的支援也不容忽視。筆者倡議學校可引入情緒課,並增加一些與精神健康或精神急救相關的活動,且設立自由分享時間,在校園營造平等分享和關心互勉的氣氛。這些友善的環境,都有助情緒受困擾的學生主動尋求幫助。當然,教師和家長也要關注校園欺凌、學生社交困難和學習障礙等問題,及早介入,都有助減低從而衍生的情緒困擾。
成年人雖有責任保護和協助孩子應對成長的挑戰,但卻不宜事事代替他們處理。應讓孩子從小認識如何處理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引導他們怎應付在社交上碰到的每個小困難,並多鼓勵他們嘗試走出安舒區,提升自我接納和肯定。筆者相信,只要多管齊下,孩子最終可撥開陰霾,活出精彩的人生。
文:侯劭博(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