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相信大人、小朋友,在疫情「新常態」下,都花上大量時間在家工作和學習,跟同事、老師、同學等在網上見面。隨着疫情回穩,學生陸續恢復面授課,網課的時間逐步減少。回想過去的日子,當你在網絡鏡頭前,見到自己「包包臉」、頭髮蓬鬆時,會有什麼感受呢?
把人「物品化」 用外貌判斷價值
網絡工作和學習無可避免,有學者就研究對個人情緒、心智和行為的影響。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學者Felig和Goldenberg 教授就發現,網絡會議引發「自我物化(self-objectification)」的情况。「物化」(objectification)是指把人當成為「物品」,以「物品」的外表來判斷其價值和重要度,忽略內在。顧名思義,「自我物化」就是自己當自己為物品來批判,對自己評頭品足,着重外觀,忽略由內在特質而產生的個人價值。研究發現,當人在鏡子前整理自己的儀容時,會聯想到自己的外貌將被別人檢視,焦點便自然地轉移至外表上,會優先處理自己的外貌和表情。
「自我物化」影響深遠。首先在情緒上,當事人較容易不滿自己的外貌,特別是女生,進一步使她們特別着緊外貌,引發一種對自我羞愧的感覺。行為方面,當事人的飲食會受影響,可能會吃少一點(因為吃得多顯得肥胖,即使有多肚餓)、穿少一點(因為穿得多會顯得臃腫不好看,即使當時有多冷)。亦有研究指出,當事人因為被分心,所以在認知學習方面亦會受影響,例如在數學解難的表現會較差。
扭曲真實認知 長遠影響身心
「自我物化」的問題是它扭曲個人的真實認知和感受。例如與朋友在網絡相聚,理應感到愉快;學到新知識,學生也理應感到滿足。但學者擔心,網課時學生長時間打開鏡頭,見到自己的模樣,就如長時間照鏡,「自我物化」的感受會居高不下,忽略了原本真實感受之餘,長遠更影響學生對自己的情緒健康和身心發展。
筆者明白教師和家長會擔心,網課時如果讓學生關上鏡頭,會令他們「掛機」不專心。因此家長不妨引導孩子啟動「隱藏本人視圖」模式,那就無法再看到自己的容貌,只讓其他人見到;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開始及中間均可提醒學生專注,不妨在屏幕和聊天室間中提示;此外,不論家長或教師,都應該減少在網課時,過度糾正孩子的儀表、坐姿和視線等情况,這樣,會更有助小朋友專注於學習內容上,學得更理想。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