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幫助孩子學習「和而不同」

文章日期:2022年08月16日

【明報專訊】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人。有些人在外貌、種族、文化、社經地位和生活經驗上與我們不一樣,而我們亦不大認識這些人,可能會因此而對這些人抱有偏見,不想與這些人交朋友。

「自己人」與「其他人」的偏見

社會心理學家稱呼這個現象為「內團體與外團體偏見」(ingroup-outgroup bias)。「內團體」即是「自己人」。因為我們也是「自己人」的一分子,所以我們相信「自己人」比較善良、比較能幹、比較多樣化,對「自己人」亦更友善、更包容、 更熱情。「外團體」即是「其他人」。因為我們傾向相信「其他人」比「自己人」差,所以我們更容易對「其他人」產生偏見、歧視和敵對的行為。很多誤會和糾紛,都與這種心態有關。

外表、背景和想法上的不同,並不一定是對錯、高低和好壞的分別。早於春秋時期,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指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立場,但只要大家都抱着尊重和欣賞的心,都能與對方建立和諧親厚的關係。

家長怎樣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內團體與外團體偏見」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孩子知道世界沒有人與我們一模一樣。我們可以着眼於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但亦可以着眼於自己與其他人一樣的地方。例如,亞洲人和西方人可能會慶祝不同的節日,但他們都會於特定節日與家人聚首一堂,反映不同文化都重視家庭關係,只是表達方式有所不同。當然,若家長可以提供機會,讓孩子與不同背景的人做朋友,讓孩子親身體驗,效果自然更加立竿見影!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編寫了一個名為《熊貓豆沙的那一天》的故事,故事裏的豆沙,雖然有着與大家不一樣的皮毛,但他又有着與大家一樣的興趣和生活習慣。究竟豆沙是「自己人」還是「其他人」呢?

有聲故事《熊貓豆沙的那一天》:

youtu.be/z1eZYscYLaM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0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