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選緘症屬焦慮症的一種,Felix稱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這類相對輕症的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癒的,患者不用與之「共存」。「有時候,是因為過去經歷,令他們容易落入負面想法。但當他們明白,原來不需要放大這些負面經驗,知道人生其實亦有很多正面經歷時,他們的心情會慢慢轉變,焦慮感也會隨之散去。」
按需要優先處理重要場景
另外,鑑於選緘症患者的溝通方式很複雜,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的人物或組合,以至要做哪些社交任務,都會呈現不同面貌。陳國齡指,在治療前,她會按孩子常去的地方、常見的人和常做的事情,先制定「說話地圖」(Talking Map),「能用正常聲量說話的情境,塗綠色;要轉用細聲、氣聲、耳語或非言語表達,塗橙色;出現無法溝通、全身繃緊的狀况,則塗紅色」。接着她會跟家長檢視一下,孩子在家以外,究竟出現橙色,還是紅色的情况居多,家長又覺得哪些場景比較重要,需要優先處理。「希望小朋友能在學校跟同學交談?還是想他參與口試評估?抑或有勇氣在食肆點餐?因應他們的需要,再設計一個治療方案,甚至有需要時會處方有助減低焦慮的藥物,雙管齊下去幫助孩子。」
Wincy亦謂,有效的治療方法,都有助患者擺脫焦慮,擊退選緘症。「我處理過一個K2男童,最初見面時,他是全身僵硬、不說話的。但經過8節個別訓練,他開始可以點頭、擰頭和我溝通,偶爾還在遊戲中,說一兩個單字。持續治療1年後,他愈講愈多,最後在小一面試,更成功考到直資、私立小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