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晨光灑落初中的早讀課,同學各在其位,捧着自備的書靜讀。作為班主任,我亦帶散文一本與他們一起翻卷。翻卷之際,瞥見一個同學眼神空洞恍惚,於是我走到他身邊,問他是否不適,他說:「書很悶,不想讀。」我又問,如果怕悶,為何要買這本書,他說是語文老師指定要讀這作家的。我知道那位作者有更適合初中的作品,但同學手上的卻是最艱澀的一本。當下,我破壞了規矩,借他我在讀的一本散文。他接過書,也真的細讀起來。
有興趣才有動力讀下去
語文教師給學生開出推薦書目,自然有其用心,期望學生多看名家,多讀經典,心裏盤算學生課後會找「雜書」讀。可惜閱讀早已成為任務,閱讀報告如是,早讀課如是;興趣淡薄以後,閒暇就不讀書了,閒書都勝不過手機。記得小思文章〈讀什麼書〉就提到,不加導引,讀者找不到適合的切入點,推薦的書都成悶書壞書。書,終歸還要有興趣,才有讀下去的動力,才能在書中挖掘更多——獲取知識以外,還受書本啟發而追看相關的讀本或資訊。
早陣子與生物科教師聊書,她向我推薦一本書《最有梗的人體教室:針筒兄弟與他們的器官小夥伴》,說合適修讀生物科的同學。我打開那本書,驚訝是本漫畫。當下我慚愧起來,日常為圖書館選書,總希望買點多字或完整論述的專門術著,期望提高學生學術水平,卻輕視了興趣。生物教師似乎看出我心思,她說:「這書看似簡單,但概念清晰易明,是合適學生的好書。」
道理是明白,實踐總不容易。教師鼓勵學生讀權威述著,推薦多字厚重或名家經典的作品,心裏會踏實。好比我任教的文學課,想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一直推薦好多名著佳作。不過自從與生物科教師聊書後,不禁提醒自己,學生高中選修文學,或多或少都受文字的感動,何不推薦些感動自己的作品?所以某天的文學課,我分享了近期在讀,一些較為流行的作品,特別從張西的《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抽出部分觸動我的篇章與字句。當天課後,幾個同學問我借這本書;我說,圖書館有的。
說回早讀課,尾聲時候,我看到那個原本眼神空洞的同學,竟拿出了手冊在寫什麼,於是我走過去查看,發現他在抄寫我借他那本書中一篇散文的字句。
想起白落梅的句子:「曾幾何時,我們做了世上那最柔情的人,為一朵花低眉,為一朵雲駐足,為一滴雨感動。」
愛上閱讀的最初,是怎樣的最初?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