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我真的看見孩子嗎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15日

【明報專訊】我在上篇文章〈難產的創傷〉提到,最近發現大仔的行為障礙,是源於他出生時近乎難產所留下的創傷。這發現不單讓我重新學習了解他,也讓我再次檢視自己。

我一直自以為很明白阿仔,其實我毫不理解他初生時承受的痛苦。當他持續被抱都哭啼不絕,我以為只是他「特別難帶」。 他曾經歷的驚嚇、 痛楚、無助、孤單、混亂,這些一直留下來的印記,我都「看不見」。

為什麼我說「看不見」?我不是一直注視着他嗎?

事實上,我曾仔細記錄阿仔的成長變化,例如1歲懂得走路,13個月開始說話等。他活下來了,像別的孩子一樣成長,有些方面甚至比人超前,我以為他「無事」了,並為他的「進度」暗喜。但多年過去,早陣子我填寫阿仔的成長問卷,仔細翻看舊日誌和相片後,卻留意到一件事——原來他剛懂走路不久就開始說「抱抱」,但我狠心地說「唔抱」,只是用盡方法使他乖乖行。那時的他,只是才滿周歲的小兒。

如今我知道,那是由於我心底的恐懼——我擔心他會成為依賴的包袱、擔心他會索求更多的需要……所以,我很快就抹殺他的需要。而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培養他的獨立。

我不是在責備自己,只是如實地看自己,諒解自己當年的局限和艱難。正如評估阿仔的姑娘安慰我,我斷然拒絕抱阿仔,是因為我潛意識裏沒有「抱」這回事。幼時的我,毫無媽媽抱過的印象,我也堅信除了影證件相的一刻外,母親沒可能抱我。我沒辦法給出愛與安撫,因為我自己也匱乏。可是,我知道現在的我,已克服了許多許多。例子之一是,感恩遇上印尼背帶,它讓我能空出雙手,長時間孭住阿仔。雖然那只是功能上的「孭」,不是送愛的「抱」,還是令我習慣與孩子親近。到後來細佬出世,我已能毫無懸念地為孩子「送抱」。

與真實的瓶子相遇

今天我已多了愛與溫柔,能在我大仔身上看見那個無助的小嬰兒。我也領會到,只注意孩子的行為,不是看見孩子。關心孩子行為後面的需要和感受,才是真正開始看見,而我做到了。

台灣生命成長導師劉仁州老師寫道:「什麼叫看見?真實描述一個瓶子,就是看見瓶子。但如果看着瓶子,卻想着『為什麼不是綠色的?』、『為什麼水沒有滿?』,瓶子就不會高興,並覺得沒被看見。我們看到的孩子是『真實的孩子』嗎?還是我們只是看到『我想要看到的理想中的孩子、我渴望的孩子、一個不存在的孩子』?那麼孩子會對自己很失望——我不是父母想要的。」

我們很易停留於注意孩子的行為,並因為那不是自己樂見的,而把行為等同於這個人,貼標籤在孩子身上。我想起,自己早年很難面對阿仔的暴躁,曾形容他是「小火龍」、「小火山」。我也介意他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在感情上難與他人連結,心裏覺得他像「天煞孤星」……

現在我明白,孩子內心世界沒被看到、孩子的真實狀態不被接納,是很多行為問題的源頭。關鍵是讀懂孩子情緒背後,那些沒被滿足的需要。當需要得到回應,孩子的障礙自會解開,行為慢慢改變。

我們為孩子煩惱,是因為對孩子的期待落空,而那期待又往往源於自己成長的傷口。孩子是來幫助我們,找回失去的自己、看見自己。透過我們的心,看見孩子的心,就能與那個「真實的瓶子」相遇。人與人的真正連結,就是如此。

我知道,未必每個家長都會擁抱這一套。像有朋友談起孩子怕黑,她很快就否定孩子需要陪伴的可能。我想,也許這是她的痛點,但既然她看不到,就該尊重她這個狀態,我不宜觸碰太多。我說的寫的,只是上天廣撒的種子之一,萌芽自有因緣。祝願大家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智慧。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3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