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航道:做功課重塑親子關係?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06日

【明報專訊】功課往往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大鐵鎚,如果功課能夠讓孩子和父母互相了解、互相欣賞,就實在太美好了!

「感.創.做」常識科課程,讓家長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功課成為重塑親子關係的媒介。例如在小一「 我的家是寶」主題,開首幾個小任務,就是要孩子主動探索家人的秘密,增加彼此的互動及聯繫。孩子要訪問爸爸媽媽自己名字的意思,找出家人的生日、喜好、本領和夢想(右圖),然後為爸爸媽媽設計及頒發獎牌,表達對家人的欣賞。孩子之後還要構思愛家小法寶,以行動向家人表達愛意。最後,更要自己籌劃感恩驚喜派對活動。

孩子洗碗做湯圓 家長驚喜

有家長在孩子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向孩子和教師筆錄自己的感受:「我感到驕傲,他能夠有信心地分享煮湯圓的經歷。原來他自己能洗碗,他在家未試過呢!他喜愛返學,每次回家也是笑嘻嘻的!」「好感動自己孫女親手做湯圓給我食,雖然第一粒是酸的(內藏橡皮糖),但我內心卻是甜的!其他都好有創意,內有M&M,給我十分驚喜。努力吧!好多謝學校給予孫女的學習機會。」

二年級「美好社區」主題中,孩子了解社區不同的設施後,發揮創意,建議不同點子,讓社區變得更美好。有媽媽看過孩子的建議後,在學習歷程檔案這樣對孩子說:「原來你懂得設計一個有趣又便利各界人士的社區,設計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社區。非常好!希望將來有機會見到。」

當家長親身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會更了解孩子需要的,不單是知識的滾存,還有建構正向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在學習歷程檔案中,家長可以寫下對家長角色的反思,尤其在怎樣協助孩子進步。有家長曾說:「 我會多方面找機會給孩子嘗試,從而感受得或失(挫敗或成功),可以經一事長一智,也可讓孩子進步之餘,亦自行解決問題。我在旁可以支持、鼓勵、提點。」

家校同心合力 促健康成長

學校是個大家庭, 成員除了孩子和教師外,還有家長。家長在學校的角色大都比較被動——被通知學生的活動,被邀請參與家校聯誼活動、工作坊、分享會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2018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研究中,發現父母愈積極參與孩子互動和學校活動,孩子的認知、社交和情感發展就愈好。

我們認為既然溝通是雙方面的,學校與家長都應更主動及互動。在「感.創.做」常識科課程,我們全方位深入家長參與元素的設計。這是一箭雙鵰的策略 ,一方面透過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歷程來加強家校合作,另一方面軟性地推行家長教育,家長和學校共同促進孩子在學業和身心健康成長。

下一期,我們會繼續解構「感.創.做」常識科課程如何改變家長在學校的角色,讓家長和教師互信互靠。

文:何美儀(教育大同行政總監)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