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琳琳是一名就讀中四的女生,外表婷婷玉立,樣貌娟好,眼神卻總是黯淡無光,氣息陰沉。年紀輕輕的她於一年多前證實患上中度抑鬱症及焦慮症,需要定時服藥及到醫院精神科覆診,她也會經常找學校社工陳sir傾吐鬱結。
「爸媽只逼我讀書,很少陪我傾談」
琳琳:「陳sir,其實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我為何要努力讀書和生活呢?」
陳sir:「琳琳,陳sir很欣賞你認真反思,在回答你之前,我想問如果1至10分,你會給自己多少分呢?」
琳琳:「 ……我給自己3分。」
陳sir:「有什麼原因讓你給自己3分評價呢?」
琳琳:「我讀書不好,什麼事也做不好……」
陳sir:「琳琳你似乎太輕看自己……」
琳琳:「爸媽一直只會逼我讀書,可是無論我多麼努力,甚至得到90多分,他們都只會提及我的不足之處,批評一番。除了讀書,我不能參加課外活動;除了讀書,我什麼也不懂。爸媽除了跟我討論學業,他們很少花時間陪我傾談、關心我的近况;學校的同學也對我不好,經常欺凌我……」
陳sir:「我能明白你一直以來的無奈和壓抑。」
琳琳:「陳sir,我真的很迷惘、很混亂,我實在不知人生路如何走下去……」
聽到琳琳的處境,讀者認為可以如何幫助這名年輕人走出困局,重新出發,塑造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呢?
青少年缺乏人生經驗,對很多人生課題都感到迷惘。若成年人能及時引導,就能有效避免他們患上情緒或精神病。不少迷惘的青少年會思考一些空泛的人生課題,尋找不到明確答案更令他們鑽「牛角尖」,家人或長輩的開解及關懷在此刻尤其重要。
獲父母師長讚賞 建立自信
青少年是在尋找身分認同的階段,對自己的評價或偏低,他們能透過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接觸多方面的知識或技能,從中學習關愛別人,並發掘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另外,若青少年能獲得父母和師長接納、認同和讚賞,便可建立安全感及自信心。父母或師長應該多花時間陪伴青少年,關心他們的需要,了解他們的心事,並指導他們如何跟同輩相處,建立穩定及良好的社交生活。
當青少年能獲得正確的指導,以及有效地建立自我,便可進一步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健康成長,長遠發展自己喜歡和有意義的生活。
文:李國偉(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