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親子溝通多講「我」少講「你」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16日

【明報專訊】子女踏入青少年階段,總是讓父母摸不着頭腦,甚至感到溝通愈漸困難。父母總想關心子女,了解他們的想法,可是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常聽到家長表示與子女溝通變得異常困難,彷彿彼此之間有一層隔膜,難以再與子女親近。

最近有一個學生與我分享,在家中總是與媽媽發生衝突,十分困擾。媽媽希望女兒多陪伴自己,卻令她感到很反感,更困擾的是「明明我都嘗試過溝通啦,都講過我想點,點解都係無用嘅」?

這個時候,我嘗試邀請學生分享與家人衝突的過程。

「你唔好再逼我同你去街啦,你都唔明白我,你根本都無聽過我講嘢。」

「你𠵱家咩都唔同我講,我點會明啊?」

「你就係咁樣,我先唔想同你傾啊!」

表達自己感受 對事不對人

透過這個分享,我邀請學生重新回顧這次對話,看看她和媽媽溝通的共通點。從對話中,發現她們都以「你」字開頭的句子去溝通,這種方式常讓對方感受到被批評或者責備。更重要的是,這種溝通方式未能把自己真正的需要及感受告訴對方。

而要達到有效溝通,我們鼓勵學生先要釐清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和需要。對於學生而言,於青少年發展階段中希望發展獨立自主,因而爭取更多的私人空間;但這種情况令父母很失落,孩子從前黏着父母,跟父母分享不同的事情,但轉眼長大後,變成了對父母愛理不理。這種不再親密的感覺,讓父母非常難受。

我在工作經驗中,發覺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都很重視對方,因此才願意與對方溝通;但往往因為溝通方式不當而發生衝突。我亦留意到,孩子和家長發生溝通上的衝突,常常在於表達和接受信息上的落差。雙方若要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己,達至有效溝通,可以嘗試運用「我信息」的技巧。「我信息」並不單純是指以「我」字開頭的句子,而是能夠客觀陳述事實,表達自己對於此事的感受與期待。這種溝通方式可以清晰地讓對方接收到你真正的意思,亦讓人有「就事論事」的感覺,而非「對人不對事」。

用對方角度思考 互相理解

「我對你的要求感受到壓力,因為你希望我把周末兩日都預留給你,但我希望有多一點的私人時間。」

「我感到很難受,因為你減少了陪伴媽媽的時間。彼此陪伴的時間可以調整,但我希望感受到你仍然重視與媽媽的關係。」

我們鼓勵親子互相表達出彼此想法,即使問題未能瞬間解決,亦能產生互相理解的效果。當學會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再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建立雙向溝通的對話,親子之間的心已經大大拉近了。

人與人之間,關係衝突總少不免,文章提及亦只是一小部分的經驗分享,讓我們繼續一起努力學習相處之道吧!

文:許泓欣(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