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對子女成績作合理預期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30日

【明報專訊】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經常都會聽到家長對其子女前途的憂慮:擔心子女學業成績追不上,將來入不了心儀的名牌大學學科,又或者是畢業後找不到有前景的工作等。

為人父母者有以上的憂慮固然是人之常情。然而,世界變幻莫測,很多事多想無益,筆者認為讓高中或以上的年輕人自己去處理這些問題,始終比較恰當。一方面,14、15歲青少年的心智發展水平跟成年人比較,其實相距已不遠。另一方面,年輕人正處於反叛階段,對外來壓力會比較敏感,家長的關心對於他們來說,很容易會視為干涉。再者,世界在變,未來的工種及所需的相關知識和技能要求仍存在很多未知,在目前一刻仍未有定案。倘以現時的框架去限制年輕人的思維,只會徒勞無功。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人生該怎樣走,始終應該由當事人去決定。父母能夠做的,主要是提醒和支援。

一味谷成績 難發掘專長

對於小學乃至初中學生的家長,又該怎樣為其子女的學業成績作適切的預期呢?筆者希望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線索。一般父母對於子女的學業成績寄予厚望,願意投放大量資源培育子女成才。然而,這往往忽視了子女的專長和能力。加上環境決定論流行,很多父母以為只要「肯花多點錢給子女去上上堂、補補習」,學些解題、答題技巧,就可以追回學業成績。對於以上行為,筆者當然不能完全否定。然而,任何附加形式的增補式學習,都只能解決一些在學習上容易或可以處理的困難和障礙,對於發掘和擴闊子女的專長是沒有根本的幫助。更何况擁有同樣想法的父母,又怎可能得你一個?於是最後結果當然是打個和,大家在同一起跑線上重新開始。

學業成績≠將來成就

於此,筆者建議父母不妨先回顧自身家族成員的學業成就概况,包括父母自己讀書時的表現與成就,以及家族內親戚的學業成績。要注意的是,筆者並不是指天資、遺傳或家庭因素等先天條件決定一切,但家長可以以宏觀的角度(包括子女的專長)去審視孩子的成長,然後才對子女的成績作一個合理的預期,避免因勉強子女追求學業成績而影響親子關係。

再者,在學時的學業成績並不等於將來的成就。於現今世代裏,基本語文溝通及科技應用能力,對於孩子的長線發展,實在不能或缺。家長培養子女的抗逆能力和品格,幫助孩子順着個性發展他們個別的志趣與潛能,讓孩子長大後能夠主動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環境,發展自己的興趣及職業,在複雜多變的世代中,才是關鍵所在。

文:黃偉鴻(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相關字詞﹕親子筆陣 教大GPS 黃偉鴻 每日明報-Happy Pa Ma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