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好多人唔記得王永平曾是教統局長,香港教育揸fit人。王師奶偶然機會看過王先生一篇〈漫談教育改革〉文章,情詞並茂,正好給多年來教育改革作一個註腳。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沒有人是教育的『 救世主』」。
不要干擾「園丁」工作
王先生文章中心重點是:教育是一塊園地,關心教育的人要做好一個園丁,或是協助園丁工作,不要做干擾園丁工作的人。他最後以《論語.子罕篇》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有關人士共勉。毋意是不憑空揣測事物;毋必是不要太主觀;毋固是不要太固執己見;毋我是不要太自我。王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大約教改開始了5年左右,他似乎有點先知,預知教改的結局。我們有太多教育的「救世主」,這正是教育領導層常犯的錯誤。由1992年黄星華任教育署長算起,教育掌舵人繼續的有林煥光、余黎青萍、羅范椒芬、張建宗、李國章、孫明揚、吳克儉、楊潤雄和蔡若蓮,這頻繁的更替令香港教育沒有穩定的方向。董建華的問責制一出,局長的性格左右了發展方向,決策官員當自己是教育的「救世主」,不斷干擾園丁工作。當一個人以「救世主」自許,他或她一定自以為有「獨得之見」,也許阻止園丁鋤地、灌溉,視行之已久而有效的方式落伍,不知不覺墮入「意、必、固、我」的陷阱。
教改多年,政策翻天覆地,新猷不斷,哪一件帶來進步?母語教學本來是好事,以母語教授可縮短學習時間,將慳出來的時間增強英語訓練,相輔相成,並不排斥英語,可是教育的「救世主」曲解母語教學原意,妄憑一己之意憑空揣測。又依學校的教學語言强分為中、英文學校,揚英抑中,唉!看看家長選校的優次就知成效,講多無謂,但教育當局仍說母語教學成效顯著。
直資學校想得美好
講多一單「直資學校」,直資計劃原意是美好的,資助學校受制於政府的資助金額,不能進一步發展,於是鼓勵一些傳統名校變「直資學校」,讓這些傳統名校錦上添花,在一碗靚叉燒飯加多隻鹹蛋,好事一樁。可惜初期因教師薪酬由資助的安全線變成私校制度的不穩固,反應十分冷淡,為求成事,當局將條件放寬又放寬,才開始有學校參加。有些直資學校達到教育當局的初心,辦得有聲有色,可惜屈指可數。最令小婦人為資助學校憤憤不平的是教學語言的自由選擇,直資學校不用遵守資助學校的嚴格限制,中又得,英又得,唔知會唔會連俄文都得。至於《校本條例》驅使學校與辦學團體之疏離,更是敗筆中的敗筆。要數還有很多,都是自以為是教育的「救世主」心態下的產品。
讓我們協助園丁施肥、灌溉,不去干擾他們工作;願高官們不要以「救世主」自居,讓香港教育健康成長。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wongszelai@yahoo.com.hk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