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一個小朋友都需要遊戲,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也不例外。對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肢體傷殘、智力/視覺/聽力/言語障礙的小朋友,我們認為只需配合他們的不同情况,而提供相應的遊戲安排及設計;遊戲的本質是不變的,特殊需要兒童的遊戲本能也同樣存在。
為推動特殊需要兒童的遊戲,我們早在2011年已於明愛樂進學校試行定時開辦自由遊戲課;其後,更擴展至樂興幼兒中心及樂勤學校。至2016年,我們開始與協康會結成伙伴,為其轄下的特殊幼兒中心推行系統化的自由遊戲教師培訓,並由教師自行運作,讓自由遊戲在特殊幼兒中心植根。至2022年更合力草擬《運作手冊》,並在協康會部分特殊幼兒中心試行。
特殊需要兒童一樣愛玩遊戲
多年實踐下來,我們觀察到特殊需要兒童除了自身狀况與一般小朋友有一點不一樣外,其遊戲行為和表現,其實與一般兒童無異:
.遊戲喜好同樣各有不同,有些愛玩車,有些愛砌積木
.同樣喜歡觸感遊戲,愛玩泡泡、玩氣球、玩沙、玩水、玩光線、玩聲音
.同樣熱愛走動、跑跑跳跳
.同樣透過遊戲重現生活,會玩煮飯仔遊戲
.玩得開心時,同樣會手舞足蹈,開懷大笑
那麼,其他特殊需要小朋友又有參與遊戲的機會嗎?有家長認為,應該好好把握其成長黃金期,抓緊時間加以學習和訓練,我們對此予以理解,因為孩子需要大人主導的教育,同時也需要兒童主導的遊戲,成長才算全面,我們主張的是平衡。
助社交溝通 激起內在動機本能
事實上,有份見證特殊需要兒童玩遊戲的教師發現,遊戲的確帶來不少好處,最常見的是社交溝通,有寡言的小朋友在玩烹飪遊戲時展現了從未出現過的對話和交流;有小朋友在遊戲中開發了不同的跳躍方法,代表控制四肢肌肉的能力提升了;有自閉症的將紙條和紙碎當成小雨點,正是有效運用抽象思維,突破想像,遊戲才玩得成!最令教師嘖嘖稱奇的是,遊戲激起內在動機和本能,有小朋友為玩水而扭開水喉,有一直站在外圍觀察的自願走入遊戲區,鮮有表態的竟然主動邀請老師一齊玩……
為什麼上述幕幕精彩畫面得以出現,因為教師在學習自由遊戲之後,開始理解和明白,願意給予小朋友時間、空間、自由和選擇,願意探索不設目標的效果,願意把遊戲的純粹,讓小朋友盡情發揮。
在本會的一次共融遊戲活動中,大家都玩得興高采烈,根本無從分辨哪一個才是特殊需要,那一個才是一般小朋友。如果社會大氣候也能無分彼此,包容多元,那麼,特殊需要兒童的遊戲便不再特殊,多好!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